来源:人民网
核心观点
每个曲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文化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面向大众,令大众喜闻乐见,不等于迎合低级趣味,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迎合,最终必然导致创作的死亡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团结培养了一批曲艺创作人才,也催生了一批优秀曲艺作品,成效明显。不过这些曲艺作品也存在不足,不仅数量远高于质量,而且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没有摆脱过去的模式,“牌子腔”多了点。要让曲艺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让曲艺界为之一振,我提倡曲艺界同仁都拿出点“精气神”来。
我所说的“精气神”,应该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应该是在艺术传承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新的表现方式,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语境,并且能镶嵌新的思考与哲理在里面。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文艺形态由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主导到今天的多元并存。在多元文化供公众选择的社会环境当中,曲艺如何才能健康地生存,长远地生存,就需要我们用辩证态度去思考:是迎合“多元”改变自己,还是改变自己引导“多元”。
实际上,这也是当下文学艺术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现在“小沈阳”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低俗”、“无意义”,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前些天,我到长春调研二人转,看到台上演员表演十分卖力,台上台下的互动很热烈,非常具有感染力,值得借鉴。我们曲艺人该冷静思考一下,哪些东西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应该舍弃的。
我曾倡导曲艺同仁学习网络语言,学习英语,今天仍有必要强调这个问题:好的曲艺作品与时代从来没有脱节。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鲜语汇,忽视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的影响,用简单的主流和非主流的方式来看待新的语境,对曲艺界来说至少是不明智的。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从而扩大曲艺创作和欣赏的受众面。
当然,任何艺术都要处理好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关系。曹禺先生曾说过,最好的戏是欣赏完后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而不是剧场当时哈哈一乐、议论纷纷。缺乏思想、忘记传递思想信息的作品,注定是苍白的。作品如果只在技术上考究、形式上装点,无论多么精致,也无论当时能吸引多少“粉丝”,赚取多少收视率,都只能是一具速朽的空壳。
一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是要面向大众,但同时不能忘了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养成他们良好的欣赏品味。现在的一些小剧场确实有低俗的东西。每个曲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文化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面向大众,令大众喜闻乐见,不等于迎合低级趣味,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迎合,最终必然导致创作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