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凡是想了解西方绘画(主要是欧洲绘画)的人,都希望手头有一本相应的便览,它不仅可以作为教科书,也是旅行参观的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欧洲绘画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此书系上海市文艺出版总社学术基金重点支持的学术著作,出版前后一直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欧洲绘画史》的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奚静之夫妇。此书是根据两位作者各自执教的西方绘画史讲稿编撰的,首版于1987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有最平凡的起点,正如作者一贯低调为人那样,称之为普及性的东西,然而却处处显露出深厚的功力,深入浅出,乃大家手笔。可是,时下许多人也许觉得,这类通史著作在图书市场上比比皆是,无非是一些翻译整理编辑的东西,似乎大同小异,无学术性可言,随便抓一本看看效果差不多。然而事情远非如此,其实这类书最能见出作者的学术深度,也能反映学者必要的基本功。其学术性,从宏观上看,全书结构布局最能反映出作者立足点的高度和视野的开阔度,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身份和认同感;从微观上看,其选材和解析最能反映出作者的审美观、艺术观、鉴赏力和文化修养。因此,这类书虽多,但良莠不齐,真正的好书更是难求。由此可以推断,由两位资深教授强强联手,以数十年滚动积累修订的讲稿编撰而成的《欧洲绘画史》,会具有怎样的学术分量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所依据的是实地考察的深切体会,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决不是凭藉年轻气盛、灵感才情能够一蹴而就的。
首先,读者可以明确意识到这是一部专为中国人撰写的欧洲绘画史,而不是拾人牙慧、没有撰者身份的编译之作。当然编译也是一个必经历程,在此并无贬低之意,可贵的是此书作者率先走出了编译的桎梏。全书将欧洲绘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注意到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间的差异,和文化疆域与国界有所不同,让读者领悟出拉丁、日耳曼、斯拉夫三大板块的互动关系;在一些重要章节的开首,都有对相关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简要而精辟的概括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绘画演变的背景和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国外文化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研究者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外文版图书,艺术品、史料和思想观点基本上都间接来自印刷品。只是改革开放之后学者们才有了较多的出国机会。但是到国外愿意终生研究外国美术而自身又具备较好资质的学者和留学生却少之又少,不少到西方学习的人最终还是选择研究中国美术,因为这更容易出成果。毫无疑问,坚持研究西方美术的人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去打破语言文化的隔阂,而且不那么容易见效,这导致我国的西方美术研究相对薄弱、人才匮乏。走这条路是需要拿出一种奉献精神的,邵大箴和奚静之的《欧洲绘画史》可以说是面对这一难题的挑战。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恰当吸收西方现代史学研究成果,使读者对西方绘画发展演变的脉络有清晰的了解与清醒的认识,凸现出中国学者个人的文化身份、世界观、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隐含着作者的批判精神。
其次,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没有泛论西方艺术,而是集中于欧洲绘画,在文化疆域和艺术门类上有明确的限定,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空谈,这说明作者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此书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欧洲的绘画,内容涵盖自原始社会至20世纪欧洲各民族绘画衍变的历史,对于同一阶段不同民族、地域的绘画的展开张弛有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欧洲绘画史,不仅仅探讨了欧洲绘画发生在过去年代的一些史实,事实上还融会了欧洲各国的文化观念、宗教意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将它们与绘画综合起来考察,将它们相互比照、应对,让它们不露痕迹地交融、杂糅。其过程就如作者所说的“揉面团”,数十年对西方艺术史剖析、钻研,将《欧洲绘画史》这个面团揉搓得极具“咬劲”,让人回味、流连。由于作者对史料掌握的全面深入,表达方式的亲切自然,使紧密结合史料的论述一气呵成,又经得住推敲。
再者,这是一部经过严格修订、增补的升级版学术著作。由于种种原因,国内西方绘画的收藏和史料极其匮乏,缺少一手资料和原作,这对国内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困扰。但对本书的二位作者来说,情况要好得多。他们早年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当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俄文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纳,占有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上世纪60年代初,作者参加文化部美术史论教材的编写组,负责希腊与罗马、俄罗斯和苏联部分的撰写任务,延续了对绘画史一贯的关注,又充实了不少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周游欧洲列国,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因此,到80年代,当他们着手整合编撰一部《欧洲绘画史》之际,事实上已积累了数十载国外考察、调查研究的经验,以及数十年教学实践的投入与回馈。
在上一个版本中,作者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终于将多年研究的成果付诸纸质文本。在那个外国绘画史论资料极端缺乏的年代,此书的首版无疑是对学界的很大贡献,并已得到读者和教学单位的良好反馈。而在这次改版中,二位作者又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年轻学子负责的师道精神,坚持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做了不少改动,尤其是俄罗斯、苏联部分,同时将欧洲绘画史的下限一直推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把触角伸到后现代主义。
欧洲绘画能够代表西方绘画的整体成就,对于中国当代油画、当代艺术的影响最大最深。本书在材料的选择和驾驭上,深浅有度,鞭辟入里,能够使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在理解欧洲绘画承传有序的基础上,真正懂得如何欣赏、评鉴绘画作品。即使对于普通读者,此书也同样易于理解,易于深入,不会因为与作者学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接受的障碍。
全书约38万字,图文并茂,精选传世名作图片约450幅,在原图的保真性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有的还附上一段精美的文字解读,这在美术史论著作中颇有新意。对广大读者来说,此书可读、可赏、可鉴,它不仅是一部绘画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也许借用作者自己谦逊朴实的话更能表达他们写作《欧洲绘画史》的心声:“我们的这本书谈不上是学术著作,而是一个普及性的读物,我们希望老老实实地做一件普及性的工作,这对中国文化、对中国艺术多少会有些用处。这本书里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但是没来得及推敲。我们相信在中国的欧洲美术史研究会一代比一代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肯定的。” 两位教授对青年学人的希望与劝勉应该铭记于心。
(潘耀昌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