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中旬到8月上旬,连续两个广东艺术家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中展出——前者是区广安,后者是陈金章。有意思的是,两位艺术家均以“第三代传人”身份亮相:陈金章代表的岭南画派艺术爱好者们耳熟能详,而区广安代表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则更被很多艺术界人士视为近来广东画坛最为重要的“再发现”之一。
国画研究会曾是广东最大绘画组织
在以往,一提到广东画坛,人们往往总是一下子想到岭南画派,在北方更是如此。以光、影、色彩方面融汇中西为重要特色的岭南画派风格,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俨然已经成为广东几乎具有“垄断”地位的文化标签。因此当7月19日,“抱朴守一:区广安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开幕,顿时引来惊叹连连:没想到在岭南画派之外,广东画坛还有另一条巨流。
区广安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共展出40幅山水画以及15幅花鸟作品,全部用的是传统的挂轴装裱和陈列形式,古意盎然。然而真正吸引京城画家和批评家们的,却是笔墨中透出的浓浓的传统味道,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看后表示:“从包装到整个绘画骨子里都是传统的,他的花卉如果有人说它是民国时期画的也毫不觉得奇怪,看起来真有民国时候人的气息”。
以弘扬古风、保存国粹为目标
事实上,近代岭南画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主流画风,一是折中中西,融合东洋绘画为主要艺术取向的“新国画”,即后来的“岭南画派”,其代表人物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另一种是以弘扬古风、保存国粹为目标的传统一路,即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国画研究会”,以赵浩公、卢子枢、潘达微等为代表。后者从1923年成立的癸亥合作画社算起,到1937年解体,参加的画人一度达到200多人,成为广东地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绘画组织。两大流派一古一新,一中一洋,一守真一融合,成为中国画坛上一段艺术佳话。
从7岁起,区广安就师从广东国画研究会第二代传人袁伟强学艺,在私塾式的手口传授中,奠定了坚实的传统画学的基础。从卢子枢到袁伟强,国画研究会的艺术创作始终循传统一路前行。区广安也是从“四王”入手,参石涛、八大,并上溯至倪瓒、范宽,并向近代的黄宾虹、黄秋园等名家下工夫,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传统路线“失宠”一度淡出中心
在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坛,由于国画本身艺术实践的瓶颈,加上近现代艺术评价观念对“传统”的弱化,导致传统一路的国画进入了相对沉默的时期。借鉴了西方创作观念,尝试走在新的路径上进行探索的岭南画派,则被视为是时代风格的代表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半个多世纪里,岭南画派名家辈出,不仅在艺术界,在政界和舆论界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广东国画研究会则相对缺少“话语权”,逐步淡出艺术创作和评论的中心。袁伟强一生穷困,以布衣终老,卢子枢也是近年来才被国内画坛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著名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孙克指出,区广安走的是“贯通古今”的道路。区广安则对记者表示,这也是广东国画研究会长期遵循的探索方向。至于有些人认为“传统”难以有突破,区广安也有自己的看法,“同是传统一路,宋画是宋画,明画是明画,面目各有不同,即使从广东国画研究会来说,卢子枢和袁伟强,两代人的风格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复归”传统也是国画新走向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艺术理论家梁江认为,岭南画派有重要的突出贡献,但岭南画派并不是广东画坛的全部,而且现在用“泛岭南派”来形容可能更为确切,因为以前师徒传递式的传授方法少了,改为学校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理念和岭南画派的传授方式是有质的不同,因此广东美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太适合叫做岭南派。而广东文化和学术传统如广东国画研究会等,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会给广东的文脉传承造成影响。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再发现”,被业界认为是颠覆了国内画坛过去认为广东国画“传统底蕴少,传统功力不足”的偏见,被寄予了“复归”传统国画的希望。著名画家、美术批评家梁照堂指出,中国画注重哲学和文化语言,是国学在画中的综合体现。由于整体文化氛围的缺乏,很多画家已经找不到感觉了。区广安等“复归”传统的实践,是像齐白石、吴昌硕一样,深挖传统,在笔墨、观念上回归和拓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