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尘(1894-1983)号云隐,浙江杭县人。他通古博今,艺贯中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仅有的几个将中西绘画融会贯通的大家之一。曾担任《时事新报•艺术周刊》主编、《中华日报•文艺月刊》的主编、《民报•文艺周刊》的主编、《国画月刊》编辑、《美术生活》大型画报的特约编辑。 年18岁到上海,结识刘海粟,当年共同创办上海美专,22岁赴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27岁学成回国。任上海美专教务主任。28年再赴欧洲考察,在罗浮宫专门临各派画家名画五十余幅。1931年返国后举办旅欧作品展。之后接办了新华美专,36年艺术毁于日军炮火中,与同人抢救了图书石膏像等至法租界继续学业,至1948年12.8日本与英美开展,租界为日所占乃止。他拒绝了日伪请他出面办学的邀请,洁身自好,卖画度日。抗战胜利后,他为新华复校奔波了两年半,未能如愿,失望之极,他决定暂去美国考察艺术。到美后,开办了中国绘画班,专门招收外国学生学中国画,主要教授中国的山水、花卉、飞禽、鱼虫等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画,他再日本制的纸板上先画了不少素描纸板,二面乃宣纸中间为吸水之硬纸,故可一手执版,一手执笔,他做素描用的是毛笔墨汁及颜料,当场画给学生看。他的国画艺术在继承传统时,又取法故人历来提倡的“师化”形式前卫,中西融合,作为他艺术创作之灵感。
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名家,汪亚尘的作品见证了中国洋画运动从开始到发展的历程。20世纪初,静物是中国油画家们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之一。画的是身边寻常之物,抒发的却是艺术家们的唯美性情,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寄托着将西方的油画样式整体移植到中国的艺术理想。汪亚尘的油画主要学习欧洲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兼作写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游历期间,他曾到卢浮宫临画。因为不能在法国久居,他临摹得非常勤奋。这期间,共临摹了31幅名画,还创作了六、七十幅画,这些画回国展出后,好评如潮。
汪亚尘自欧洲归国后,重新研究中国画,他曾说“要国画有进境,非研究西画不可。用西画上技巧的教养参加到国画,至少可见到技术的纯熟。”汪亚尘并不是将西画和国画简单地掺杂在一起,而是融会贯通,他坚持国画的精髓在乎简单明了,借用物体表出内心,同时便包含许多哲理,并不仅仅是粗浅的技巧。汪亚尘欣赏虚谷的高古典雅、冷峭隽美,他的作品受虚谷的影响颇深。他的笔下秋菊、寒梅、松柏、幽兰、劲松、游鱼、苍鹰均具高古典雅之妙和深厚的生活气息。除绘画外,他还勤练书法,远学“二王”,又与沈尹默亦师亦友。其作品不但具有较高的人文内涵,还常含有吉祥喜庆的传统寓意。
此次上海荣宝有幸征集到汪亚尘晚年的一批精品画作,均直接得自画家家属,全面体现其巅峰时期的创作状态。汪亚尘画鱼亦是精品,但是他所作的动物也同样神形兼备,笔足意浓。此次上拍的《山水四帧》与《动物四帧》均画在设色日本纸上,为其贯通中西之代表作。创作这些作品时,汪亚尘已年过花甲,笔法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的虾、汪亚尘的鱼、徐悲鸿的马”并称“画坛三绝”,汪亚尘是家喻户晓的“金鱼王”。几十年前,在上海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汪亚尘的一位友人从黄山寄来一张明信片,仅写了“上海金鱼先生收”,邮递员居然准确无误地把信送到汪亚尘的手里。这个故事的真假早已无从考证,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汪亚尘的知名度。此次征集到的汪亚尘《花鸟、鱼四帧》囊括了他最为擅长的花鸟鱼虫创作,画面活泼生动,着色清艳。画游鱼在水中穿梭自如,灵气十足;画鲜花怒放,花色雅致,情趣盎然。
立轴《露菊新花一半黄》,136X40.5cm,描绘深秋季节盛开的菊花。汪亚尘作画很勤奋,有“画砧子”的雅号。该作创作于1964年,此时画家笔法精到,游刃有余。中国画最大审美在于“趣”字的把握,这件作品得自然之趣,将趣味轻洒于纸间。同时上拍的立轴《鹦鹉》的创作比《露菊新花一半黄》晚两年,尺幅为120.5X22cm,款识“亚尘七十三岁画于池上草堂退居时丙午八月”。画面以几树花枝铺陈,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舞台,主角鹦鹉独在枝头,惬意自在。在繁简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画家拿捏得相当准确,为汪亚尘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将中西绘画融会贯通的大家,汪亚尘在艺术成就与学养等方面,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不相上下。但由于汪亚尘建国后离开了中国,在国内艺术市界销声匿迹,其市场行情也一直被低估。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的严重背离,使得汪氏作品有着巨大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此次上海荣宝推出多件汪亚尘作品,既是对他巅峰时期艺术成就的全面梳理,更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深度追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