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是我们中国汉字中最常见的笔画,绝大部分的汉字里都有“竖”这个笔画,我们该怎样去书写它呢?
写好“竖”画的五种基本方法:
1. 拆解——拆解点画的构成要素
2. 提取信息——提取方向
3. 建立评价体系——怎样的方向表达是正确的?
4. 反复训练
5. 反馈并修正
竖是直的还是摆动的呢?
横与竖在动作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将书写“横”的动作进行近似于90°的翻转,也就是说,无论是但弧型还是波浪形的书写方式,在竖的书写中,通通存在。
大多数书写者从小就被灌输“横平竖直”的书写理念,以至于他们很难相信竖竟然以波浪形的形态出现在书法中,哪怕宋书论家姜夔在《续书谱》说道:“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但“竖是直的”这样一种观念依然是根深蒂固。
直接上图:
颜真卿的“悬针竖”,大多数书法教材对悬针竖的解读首先是线条要“直”,但它真的是“直”的么?
你为什么会看错?
这其实是大脑为了更快速地获取视觉信息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
表象:指感知过的物体不在眼前时,右脑浮现出该物体的形象
视觉认知的实验表明,大脑对图像信息优先采取整体感知,左右脑同时快速反应,如同“速写”一般快速搭建表象的主体。而对于细节感知,主要由左脑完成,反应速度慢。
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注意力或提供额外的正引导,大脑很难注意与理解这些细节,毕竟它更擅长快速的整体感知。
大脑擅长的另外一项技能也会让你对这些细节视而不见——归纳。在现代生活中,印刷体实际上已经称为了生活中的基础字体,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印刷体的“沉浸式熏陶”,而大脑在读取完上图“十”的信息后,会把它和下图归于一类:
大脑将颜真卿所书的“十”的表象在和印刷体的“十”归于一类后,会受到后者的不断侵蚀、同化,这也正是心理学重要的流派——“格式塔流派”所提出的观点:大脑对事物的的感知实际上包含着对该事物过去的经验和印象。
这还没完,更要命的是,视觉表象的塑造会收到语义的极大干扰。如果老师或家长给你灌输了“竖就是要直”这样的语义信息后,哪怕你真的觉得这竖似乎是有点摆动,也会在主动抹杀这个表象,重新去塑造一个符合“竖是直的”表象。
以上三字的作者分别是: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中国楷书书家中的第一梯队之三,如果你仍然觉得字中的常竖是直的,请在往回游览语义对表象构成影响的那一段。
而之所以要用波折的曲线进行竖的书写,本质上也如同横一样:在轻松流畅书写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长线条哦弧度,只能利用不同方向的弧形去抵消弧度。
竖的方向总类
大致归类,竖的基础方向有五种,而其他更复杂的方向处理,也不过是这5种方向书写的重新组合。
在短距离的书写中,通常可以见到单一方向的弧形:
注:在短线条的书写中,直线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形态特征,这也是书写系统能够轻松表达直线的极限。
新的判断标准
同样,剥离了其他的干扰因素,进行方向的刻意训练时,也应当建立明确的目标与反馈,适应刻意训练的需求:
· 流畅而轻松的书写,放弃不适合长时间书写的手指,运用手腕甚至手臂来完成“最省力书写”
· 线条的延展性与平滑性,使得线条的线制看起来流畅,不毛躁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