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6-11 00:00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夏圭的《烟岫林居图》
南宋画家夏圭的这幅《烟岫林居图》(见上图)为绢本,墨笔,纵25厘米,横2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为《宋元集锦册》之一,是夏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的远景处,画家用水墨淡写烟雾缭绕的山峰。近景处,以浓墨刻画、焦墨点染、渴笔皴擦出树丛、山石、土坡、小桥、茅舍;又在林间空地上,勾勒出一拄杖徐行、意态自如的老翁。此图左下方有“夏圭”二字之款署,另有项元汴、高士奇等人的收藏印。
观《烟岫林居图》,构图洗练、层次分明,笔墨苍润劲健,水墨淋漓洒脱。远景的空白布陈有如“计白当黑”,使画面于虚处体现旷远的空间感;远峰隐隐约约,淡墨水晕,给人以迷蒙幽深之感。近景树丛先用湿笔、淡墨晕染,然后以干、湿笔逐层积墨。最后以秃笔、焦墨皴染。树干的刻画看似率性自然,实则蕴涵法度,用笔劲健,墨色干而不燥、涩而不滞;树叶或用晕染、或用积点绘出,笔墨干湿浓淡,富有变化,展现出树丛、枝叶的丰富层次。山石以湿笔、侧锋扫出,以浓墨点苔,增强了体积感。林间空地上的老翁用简笔勾勒而成。山坡后的两间茅屋隐约可见,山石、坡树间的小桥也依稀可辨,让人感觉“可居”、“可游”。
夏圭擅画山水,早年师法李唐,中年形成他自己的画风。夏圭打破了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布局,而发展了南宋山水画的边角式构图。他缩小取景范围,将景物集中于一侧,使画面留有大片空白,以表现辽阔的江河或空漾的山间烟霭。纵观南宋的院体山水画,画家表现景物时多“务虚”而少“务实”,以体现画面虚旷的空间感和独特的意境美,有一种“空白的令人遐思的力量”(美国评论家詹姆斯·卡尔希语)。作为同时期的画家,马远与夏圭可谓自成一派。不同的是,夏圭的作品构思巧妙、墨色丰富、笔法劲健多变,多呈现一种自然的野趣;而马远多将人物与花鸟置于优美的山水环境中,作品具有硬瘦规整的风格,多带一种富贵气息。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载:“山水为大小李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由此可见,继李唐之后,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开创了山水画史上的新格局。夏圭创作这幅《烟岫林居图》时,正处于北宋山水画风向南宋的转变期。从描绘全景山水到仅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从表现壮观的奇峰险壑到刻画秀丽的林丛清渠……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视角的转换、一种审美的变化,甚至体现出时代画风的转变。画家个人画风的改变,与其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因素的改变密切相关;而整个时代画风的嬗变,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偏安—隅的南宋王室,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院体画家的创作情绪高涨,促进了南宋画院的繁荣;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又为南宋画家提供了某些灵感,从而演绎出南宋院体画精巧简洁、水墨淋漓的笔墨意趣。
卉语有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画家对山水的体悟与审美历来都蕴涵一种哲学意味。在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下,南宋统治者依然夜夜笙歌;而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则大多寄情山水。南宋画院的画家不同于北宋画院的画家,前者大多描绘灵秀的景致,而很少描绘雄浑的气势。这一点,我们从复圭的《烟岫林居图》中可窥—斑。另外,“夏半边”的构图方式,并非是指南宋的“残山剩水”,而是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化心理趋向和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