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应多临些碑帖,广收博取,熔为一炉,才形成独特风貌,这是历来不少人这样讲才。有些人就把熔合看成好比是化学上的化合,以为另成一体,就有办法了。其实并不这样简单。“学好书”还有些课题,下面要讨论。即是:要融会贯通。
有人提出:多临了历代碑帖,也易造成夹杂不纯的现象,倒不如直学清代人,原因是清代书家已做了融会工作,包含成分要比古人更多了。又举出如邓石如以写隶书笔法写篆书;伊秉绶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杨见山以草法写隶书:沈曾植以二爨章草笔法写行书,吴昌硕以行书笔法写石鼓,并把字体变方为长,他们能这样活用而有成就,至少对两者都能精通,也一定练过其它。
他们的深入研究,融会贯通的学习精神,确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如果以其包含成分多而去学他们的形式,那末我们虽不象了古人,岂不又象了他们,还是不行的。我们如能揣摹他们的融会精神,不妨在重点学习而有步费的实践中,随心所好,把其中一帖或一碑、或两种碑帖特别重视作为主要熔液来同化全炉之液,或把自己喜爱而信服之两三种碑帖“极虑专精”、“锲而不舍”,中间虽旁窥其它,始终都以这两三种为钻研对象,这样,它能渐达通会之境的,又或临习了几年,自己苦无所得,其实基础已在加添,或一旦听到一句警辟之语,或看到一件有启发性之法书,豁然开朗,心手俱畅了。之所以“融会贯通”本非易事,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这一学习,细心研讨,反复实践,诚恳求人指点,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所开悟的。
现在再谈谈书法笔意上的融会贯通:
①刚柔相济用笔刚健的具有雄性美用笔柔和的具有阴性美,纯刚纯柔,都失之偏。如能有刚有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所谓“刚健期娜,兼而有之,那才美呀!
②峻涩间行“峻”是运笔较快而有力;“涩”是运笔较慢而有力。如果快而乏力,或慢而乏力,都不足论。不过有力,也可分些轻重。欣赏书作,看了“峻”笔不觉其快,“涩”笔不觉其慢。或觉满纸飞动,要知写时未必快的,或反是慢的;看去觉得凝练的,写时倒又未必迟慢,这快慢道理,需要多多揣摹,运用得好,就可增加效果。
③方圆兼备方与圆也指字也指点画,大致方的是外拓,原属于隶书的运行;圆的是中含,原属于篆书的运行。最好方圆参差并进,或体方而用圆,或体圆而用方(见于外形的为用;具有内质的体)。如能认真摸索,达到运用自如,笔意就可丰富了。
这些融会运用,是辩证的,可以推想而旁通,其要在于多思考、多实践,不是知道了就可以解决的。
另外,要在习字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我国的文字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孳生渐多,劳动人民在应用中逐渐把它加以美化,又把这美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有意识阶段,就成为“书法艺术”。要学习书法,要在习字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实践不断体会研讨而逐渐进取的。
“学书”第一要义,要求仍依“习字”的路子向前走,不过是逐渐深入了。即练点画要完全重质了(要讲究笔笔中锋送到,点画间讲究联系贯气等)练结体要更讲究舒适完美了;每天练习的时间尽可能增加一些;碑帖范本尽可多看一些(由有限到广博);要把多思考与多应用、多涉猎、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这是为向艺术化进军铺好道路。
也有人以为从“习字”而至“学书”,就可以自由地纵放地随便写了,这是自欺欺人。要知道还是要连走下去,而且要更加小心翼翼地、认真踏实地向前走去。要识势“必先识势,乃可加功”这两句古人早已提出了。唐代张怀灌有学书三要点: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
把“识势”列为三者之一。传统书法理论中不但有“书势”,“笔势”、“气势”等等。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