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 镌刻失真 ]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史料记载欧阳询在写的时候,先是用毛笔蘸着朱砂,然后直接写在石头上的,工匠就直接按照他写的朱砂字来进行凿刻,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字帖里面的字了。
所有的一旦经过工匠用刀镌刻以后,把这些“笔味”都镌刻了,细微的笔触和圆润感都没有了,代之以方整和有棱有角的“刀味”了。再加上石匠镌刻揣摩书写的笔法也不会达到百分之百一样,存在笔意走样是不可避免的。
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学”一语(见于《海岳名言》)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墨迹一经刻石就要失真。
第二次
[ 拓片失真 ]
一、我们现在接触到的第二次就是这篇碑刻的文字变成了拓片,大家想想石碑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在户外经过自然因素的磨砺,造成风化破损等,总之又第二次摧残了书家的书写。
二、古时平时用的字不大,大概5cm就是大字了,不像现在,一个笔画甚至几米长。五公分大的字口,拓时还要把宣纸砸进去拓,又要占多大的地方,如果纸厚字口很小必然有所影响原貌了!再加上面世的拓本多种,每一次拓完对碑损害较大,因为要经过鬃刷砸敲,来回平刷,或多或少,都会有损耗的!
第三次
[ 托裱失真 ]
拓片的托裱是一种专门技术,它与字画的托裱是有区别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纹饰都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变化呈现在拓本上。在托裱时千万不能将其刷平展开。如果刷平展开就会使字和花纹变形,原物的本来面目就会失真,则是大错误。
第四次
[印刷失真]
也就我们手中多数拿的一本本的字帖了,某某出版社、某某某出版的等这类,经过电脑修补的,或其他工具设备处理的。有些出版商为了好看,为了忽悠人,他们把一些古人的墨迹本通过电脑技术的反相,偏要把墨迹本反成碑刻效果,这样你就再也无法领略墨迹在纸上的效果了,很多细节也就丢失了加上他们用电脑技术修改图片,可能就会与原作差别很大,也会对你的误导很大。
印刷次数多了,难免会有误差,包括颜色啥的都会有所区别,与“真迹”(或者拓本)偏差又大了。
第五次
[ 你的眼睛出卖了你 ]
没想到我看第一眼见到的字帖竟然“谬以千里”科学实验证明,人眼本来存在视觉误差的,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线,只在可见光400~700纳米的电磁波长范围内,是极为有限的一部分,所以说3mm的细节你根本无法观察得到,这就是我正要第五次说的“人眼失真”。
因此,临帖不仅仅要看到纸上的“形”,更重要的是透过形看到古人的“笔”,你才算真正会临帖了!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