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伦勃朗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主页 > 书画研究 >
 

翰林墨迹 书文并茂

时间:2009-01-01 15:24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在中国古代书画收藏领域中,“翰林书法”一直是个颇受欢迎的系统;这个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到了有清一代,翰林进士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流传作品也多,收藏家的选择性和规划性就相对灵活而多元,如翰林对联、状元书法、同宗翰林作品、同榜进士作品、三鼎甲书法……再者,书法市值在所有艺术文物中本就较低,容易成为爱好书画文物者的入门品项,其普及性也就顺理成章,而“翰林书法”就是书画收藏中极具吸引力的一环。

  “制造”进士、翰林的科举制度,其实是从隋代就有的点子,当时隋文帝为了扩大政权,需要一批可用的人才,于是就在开皇年间(581~600)实行筹划分科取士,来拔擢干才以充实官员队伍,取代了魏晋时代选拔任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首创“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就是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吏授予官职,但还没来得及实行这个挺有意义的制度,隋朝就灭亡了。唐代开国后,就承继并正式实行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制科两大类,共有90多科,非常繁杂,经常举行的则为“明经”、“进士”两科,又以“进士”最难考,主要考最能彰显真才实学的诗、赋,所以唐代“进士科”所出的人才最多,也最受重视,《唐摭言》中才会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突显出“进士”的重要性。

  “翰林书法”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易于让市场、藏家接受的统称,在清雍正元年,凡是进士入翰林院供职的,就统称“翰林”了。这里可以清代科举制度为例,略述一下士子是如何成为“进士”或“翰林”。

  一般读书人,就是“士子”,也称“童生”,先要参加县考,录取后再应“府试”,然后参与学政之“按试”,按试及格了就叫做“生员”,也就是习称的“秀才”;有了生员资格,才能参加各省“乡试”,考中了成为“举人”。乡试的榜首称为“解元”,明四大家的唐伯虎就是解元出身,所以也叫“唐解元”。有了举人资格,才能参加于京师举办的“会试”,许多古代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进京赶考”,就是各省各科的举人赴京城会试,期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会试考上了称为“贡士”,也称为“进士”,会试第一名则称为“会元”。

  最后,所有在会试中“中式”的贡士,就集中在京师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殿试”(乾隆五十四年起改在保和殿),殿试中式者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及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甲三名均赐“进士及第”;中式二甲者,赐“进士出身”,三甲者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经选入翰林院庶常馆的,称为“庶吉士”,待三年期满散馆后,二甲出身的各授“编修”,三甲出身的则授“检讨”。

  科举考试的过程十分冗长,读书人一辈子苦学钻研,无非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但除了真才实学,时运、机运也十分重要,因为会试、殿试都有固定的时间,错过了得再等一年,有的时运不济,盘缠用罄或疾病缠身,因此怀才不遇抑郁而终者大有人在。但也有不少才学既优又试途顺利者,如“三元及第”,就是从乡试中了“解元”,会试中了“会元”,到了殿试又被钦点“状元”,这可谓福报丰厚了。又如“两榜进士”,就是指会试和殿试皆有参加的进士,能够名列两榜,多凭真才实学,并依正常程序辛苦应考而得,这比恩赏之进士及特许殿试者自然略高一筹了。

  参加殿试这种“高等考试”的士人,在试卷的书写上就必须具备书法基础,因为殿试之后三天,所有试卷先集中于文华殿由殿试读卷大臣阅读,因卷子繁多,读卷大臣不少皆只重书写工整与否为第一印象的取舍,“抑文重字”的结果,使得不少良才成为遗珠。乾隆知道了这个弊病,就在乾隆二十五年特谕规定,殿试试卷除条陈精详、楷法庄雅者列为上选,若有缮写不甚工整,但仍能引经据典、通晓时务者,也为有用之才,应列上选;但若敷衍为文、无才无质,即使书法工整,也不得当选。虽然有乾隆上谕,但试卷字迹潦草,读卷官总会印象不佳,因此“书法”就成了殿试的“评分”标准之一。

  由于与试者皆知“书法”的重要,也深知“投上所好”是为另一手段,因此有清一代,参与殿试者都会揣摩皇帝对书法风格的喜好而以之为练字的方向,如康熙喜欢董其昌书法,乾隆偏爱赵孟俯书法,于是当朝殿试试卷,就成为“董字”、“赵字”大观。上行下效的结果,人人书法近似,晚明的“个性书风”至清三代即无法接续,与清代考试制度“抑文重字”的刻板要求应有关系。而后来更演变成试卷书写墨汁要黑亮、卷面要光洁、字体要方正,一笔不苟的“馆阁体”。这种“馆阁体”,某种程度是揶揄了这些读书人在书法个性上的邀宠,或许也是一般“翰林书法”总令人有看似千篇一律而无特色之感。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解读“中国气派”与“国家形象” 下一篇:八大美院谁排第一
   
  特别推荐
这种字不露锋芒,也十分耐看!
练钢笔字有什么技巧?
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书法会用锋,作品才高明
八大画派花鸟画PK
谈中国画的“气”
20个中国画欣赏的高频术语
中国画的真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书法要写出味道,才叫好书法!
行书如何写,抓住主笔,剩下的就好办了
书法,靠什么打动人心?
 
  本月热点
日本知名动漫家的人气排名
凌霜飘逸,历代名家笔下的菊
真实与真情:画家韩安民作品欣赏
百万名画拍卖后竟销毁! 被隐藏
“印象派”的世界 您懂么?
中国天价写实油画,大开眼界!
写实美女油画
震撼到你了么?全国四大书画造假
中国画新潮和中西文化交融大背景
犁春居书画琐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