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
毛笔作为书法的基本工具,对书作影响很大。我们看到的历代书法范本其实是由不同的毛笔书写而成,作品风格之间的差异,除了与作者本身性情有关外,亦和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毛笔相关。
现在专说工具——笔。我们看到出土的古代的笔有三类,到我们现在制造的笔,已经是毛笔发展中的第四阶段了。
▼ 战国楚笔
可以说从殷商甲骨文一直到了战国时期竹木简、盟书,那时书写用的笔都比较简单。一撮小细毛,绑在一个细小的竹上,然后蘸着墨往上写很小的字。那时候大概做笔的工艺、办法还比较简单。
▼ 敦煌汉笔
汉朝又是一个阶段。居延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支笔,是将一个竹棍的一端劈成四瓣,把一撮毛拴成一个毛锥子,然后把毛锥子嵌在四瓣的中间,拿一根细线把它捆起来。这种笔头是灵活的,很像现在可以换笔头的蘸水钢笔。这样笔尖写秃了,可以把笔毛揪下来,再换一撮毛。居延出土的这种笔,后来还有人仿做过一个型。我们知道汉朝的隶书,它有顿、挫,所谓蚕头燕尾,开头下笔时重一些,末尾像一个燕子的尾巴,像是后来写楷书的捺脚一样。汉朝碑里,木简里头能出现笔画的这种姿态,前提就是它的工具有了进步。
▼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鸡距笔
六朝到唐又是一阶段。我们现在能看见的唐人的笔,是日本人在唐代带回国去藏在他们的正仓院的笔。那个笔头呢肚大,笔尖尖长,看起来像一个枣核那样,可是半个枣核。枣核不是两头尖吗?它是上边套在笔管里边的那头尖看不见了。所以写出来的字就有六朝、唐人写的字的那种风格。
▼ 日本仿鸡距笔
这种笔在日本也有仿制的模型。唐代这种样子的笔,比汉朝人的笔又进了一步。
▼ 南宋芦杆笔
到了宋元明以后这一阶段,当时人所使用的笔讲起来就不再费这么大事了。这时的笔多半是跟现代的一样,就是笔根里头衬上一点儿短毛,是做的时候衬在里头的,前边的毛一般是齐的。这种笔叫作“散卓笔”,你蘸了墨水前头就拢起来了,也算有一点儿尖儿,可是笔根上很有力量。这种笔做起来费事。现在买的笔中特别好使的、带有这样讲究做法的,也就不太多了。现在都讲长锋,那是误解。从前讲笔锋长,锋是指笔尖儿的部分,那个地方长一点儿。为什么呢?下笔的时候好有尖度。现在把这锋理解为从笔毛塞在笔管里的那地方起始到笔尖这一段都要很长很长,可这越长它越没有力量。那么蘸上水呀,这个笔就像一个拖地板的墩布,一个大木头棍儿前头拴着一堆布条子,你蘸上水之后,它完全垂着来回晃,只能拖地,不能写字。
现在新做的笔,往往只在笔杆上下很大工夫,或者给它画上花刻上花,而笔毛就是越来越长,全都是那么一个细长条的笔毛,没有根,拿起笔来笔毛东倒西歪。用这样的笔就是会写字的人恐怕也难写出好字来。
本文摘选自《启功谈书法人生》, 倪文东编著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