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实不能排除某些故作丑态刻意“创新”未入流的乱涂乱画混迹其中,但是顶级书法展览,比如国展,兰亭奖,参展作品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欣赏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书法这个概念的皮毛都还没有摸到。
我们先看这个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就是书法
但其实书法并不只是这样。
既然举例是楷书,那就先看看楷书,出现你们所谓“丑字”的几率极高……大家根深蒂固的认为楷书就一定是图一中的样子。其实大家心目中的楷书只是楷书的一个小部分——唐楷,也就是欧,柳,颜等等,图中是欧体(事实上只能说是学的欧体……)
但是楷书也是这样子的

是不是看起来好“方”,这是典型的方笔, 始平公造像记

这个有些萌萌哒的字体是 爨宝子碑。

这是 中岳嵩高灵庙碑

这是 石门铭

这是 张黑女墓志

这是 郑长猷造像题记

贺兰汗造像记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以上这些奇奇怪怪的家伙,全部归为楷书行列,看到这里是不是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
其实很多人以为的所谓丑书很多是学的以上几家。而且如果真的有所谓正统楷书的话,其实这才是正统楷书。以上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魏碑”,是书法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宝库,古人学楷书如果不学魏碑那就是扯淡。
当代写魏碑最厉害的书法家叫孙伯翔,他成功的把魏碑刀削斧劈的金石味用毛笔表现了出来。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百度完你肯定要骂字丑了,但等你临过始平公或者把始平公和他的作品对着看,你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其实“书法童子功一定是唐楷”这个概念是清末才盛行的,唐楷也是珍贵的艺术结晶,然而结果却是大部分情况下学唐楷也没有学到髓味,只学到个皮毛,是为“馆阁体”。
馆阁体是一种实用的书体,相当于现在的打印字,是明清正式文书和科举考试答卷时必须使用的书体。写得一手馆阁体对于明清公务员的要求大致相当于现在熟练的电脑打字对于公司白领的要求,是一项基本功。馆阁体到了极致遍是最开始那张图片的状态。唐楷功底确实很重要,但千万不能学馆阁体,你说你学什么不好, 非要去学古代的打印字?
隶书,“丑书”第二大重灾区,你会发现“丑”字真的不是现代艺术家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书法的历史“优良传统”。

这是 好大王碑

这是 张迁碑

这是 石门颂

这是 西峡颂

这是 褒斜道刻石

这是 广武将军碑
篆书这里不举例了,多是丑拙之风,那行草呢,行草总不能“丑”吧。
不要太天真了…

这是 陆机 , 平复帖 是现存最古老的书法家真迹,展览中如果见到特别丑陋,一点都不潇洒飘逸的草书,那一定就是学的这种, 章草。
许多人以为汉字的演化是古文字到篆隶,再到楷书,行书,最后写到最快了,就是草书。其实不然,草书的“辈分”极高,是由隶书快写演化而来。上图就可见一斑。而行书和草书是字形,结构,笔画顺序都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平行体系,并不是楷书写快了就是行书,行书写快了就是草书。

这是乱涂乱画的 颜真卿

还有更丑的颜真卿,丑到匪夷所思的 裴将军诗

更不要说 草圣张旭

与之齐名的 怀素

被宋代书家顶礼膜拜的 杨凝式

宋代书家 苏轼的寒食 帖,黄庭坚称其为“ 石压蛤蟆 ”,又瘪又挤,生动形象

这是 黄庭坚 ,苏轼称之为“ 死蛇挂树 ”,也是十分贴切。(典型的黄庭坚是其长枪大戟的行楷书,这里举草书是为了配合苏轼的评语)

这是一个字占一条的 米芾

这 是当代书家都特别喜欢的 王铎

这是杀妻,又反复自杀的疯子徐渭,丑的扭扭捏捏。

这是朱耷, 八大山人,字画皆蠢萌蠢萌的

这是郑板桥,确定不是小孩子瞎写的?

回到魏晋,这是王珣,王羲之侄子,伯远帖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如假包换的王家真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魏晋书风,是什么样的。

最后是王羲之,王羲之真的不止有兰亭序和圣教序,这两者虽然是代表作,但是一个是双钩填墨法“描”出来的,一个是集字然后刻出来的,很难学到什么笔法,尺牍更有看头。当然,遗憾的是,尺牍也全部不是真迹。
看了这么多,大家现在知道“丑字”是丑的有来历了的吧,展览作品,虽然现在有不好的展览习气存在,但是大多都是根植传统,甚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来头,内行人能看出哪里是学的谁谁谁的什么作品,评价也是有其固定标准的,并不是大家以为的瞎写。
当然书家不会只学一家,必须博采众长然后有自己的风格,你们所谓“丑”字往往极有可能是真正融会贯通临古帖临到家了的高手。
所以我一直疑惑,说这是戕害中国书法要回归传统的人你们是认真的吗?临过帖吗?哪怕就看过几页书法历史讲座的PPT也见过上面几位的作品吧?至于说出这么外行的话?
一言以蔽之,真正的书法,就是“丑”的!忘记是谁说的了,“所谓书法,就是不好好写字”。当然这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拙”。“拙”字可谓一个书法家最高的艺术追求,正如毕加索所说,“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书法的艺术化过程,就是去掉刻意痕迹的过程。
其实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画的像,其实真的不难,只要用心学一段时间,你就可以成为你以前羡慕的甚至觉得高不可攀的高度。只是画的像,真的只是个门槛,成为艺术,还远的很。这即是艺术和工艺的区别,也是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书法也一样,写得一手漂亮好字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买一本字帖,练几个月,你就可以去微博上秀了,保证唬住一大片,但这真的不是书法 。书法不是一丝不苟的写出一手word里的华文行楷。
在摄影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打印店满大街都是的今天,绘画和书法并没有消失,是为什么?因为它们在某一段时间曾经是工艺(同时是艺术),而后来彻底成为了没有实用意义的艺术。
画的一模一样和写的漂亮好看,只是工艺。书法,从来都不是写的漂亮,至少不是你认为的那种漂亮。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从古到今,书法批评经常提到一句话,“写的有匠气”。
不知道什么是匠气?就是好看,就是漂亮。是刻意雕琢,是刻意堆砌。在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体系里,“漂亮”,从来都是一句贬义词!
书法家里没有好看的吗?有!典型如赵孟頫。

漂亮!绝对的漂亮!
然而也因此其字几百年来一直为人所诟病,骂他媚俗,“其媚在骨”。甚至到了历史上说起媚俗就是赵孟頫,说起赵孟頫就是媚俗的地步。当然这有对他不公平的地方(赵孟頫本人是贰臣),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赵孟頫的字的,但是这不难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取向。
中国人对“拙”的东西一直情有独钟,书法如是,国画如是,文学如是,连养的花花草草都是这样。连花都开不了,就几根叶子耷拉的兰草,反而是中国人的最爱。大红大紫美艳无比的东西从来都入不了他们的眼。
所以,你觉得漂亮的字(某些)和真正书法的差距,就如同网络古风圈子半世忧伤花白年华之流和真正中国诗词文化的差距。什么差距呢?大概就是二者根本不沾边的差距。
就像我阻止不了有的人就是认为许嵩的歌词写的比苏轼好多了,就是认为爱奇艺的网络电影比豆瓣top250好看多了。审美,是有门槛的。见的多了,进去了,才有能力评判。
口口声声要回归中国传统的人往往最缺的就是传统文化知识,喜欢把明清民国以来甚至建国后的一些糟粕当作传统文化奉为圭臬,不要以为保守,死板,内敛,迂腐就是中国文化,以为裹脚,三妻四妾,男尊女卑,二十四孝就是中国文化,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居心叵测。
然而中国文化其实放浪,潇洒,张扬而又叛逆!中国传统艺术也是自由奔放的。不是戴个佛珠,焚香沐浴,穿个并不规范的汉服满嘴三字经,弟子规,写的一手江湖体馆阁体就是国学大家了,许多真正书法家反而都观念进步,风趣幽默甚至玩世不恭,是很有意思的人群。
熟悉书法历史的可能也知道传世名帖也大都是并不“正常”的情况下写出,哪里那么多条条框框,反而或激动,或愤慨,或醉醺醺,或无所谓。书画家也大都叛逆而富有个性。
最后,古人书法正统当以魏晋为宗,所以在此也建议大家了解一下所谓魏晋风骨,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传统。毕竟风骨二字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大致等同于物哀之于日本,是中国人的髓。
希望大家对现今流行的庸俗的所谓“酒文化”,所谓“茶文化”敬而远之,去了解真正的中国酒文化,茶文化。对现在某些居心叵测者兴起的所谓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奴性“国学”敬而远之,了解真正博大精深的国学。
对于各位书法爱好者来说,就要对乱七八糟哗众取宠的江湖体和彻底隔绝艺术性只剩下死板的馆阁体敬而远之,取法乎上,用心临帖,最终写出真正的传统文化。
(整理自知乎 涉川)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