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高山仰止,学习是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大多数较为成功的创作者在介绍经验时都不能穷尽。而国展的选拔方法又偏重于对传统的模仿,又无形增加了许多条条框框的羁绊,所以真正要做到带着镣铐舞蹈,即深植根于传统书法土壤,又增加自己的风格试验,需要广阔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游刃于“法”和“创”之间。
一、参赛创作草书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在国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历届国展的经验,现在就把历届国展中出现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一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请指正。
1、形式上和书写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对于草书来说,最难的就是章法布局,尤其是空间的构造,它讲究收放开合,同时也容易形成字体的僵硬,由于书写上的问题,容易造成缺乏生动的气息,倘若过分讲究拼接的话,拼接的颜色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2、跟风要避免,很多朋友喜欢跟风,有些时候跟风也会造成偏差,比方说个性的缺失,从历届国展草书创作来看,很多作品都还处在模仿,甚至是抄袭的阶段,没有新的创意,造成书风的缺失,甚至有些朋友仅仅盯住固定的那几个人,这没有必要,也容易成为一种大问题。这是竞技性书法比赛体制造成的,但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于传统学习的强制性要求决定的。
3、文化涵养的缺失,其实我们都知道,书法最注重涵养,尤其是文化涵养,这也是当代书家最为缺失的字外功,草书创作停留在抄录阶段,没有什么新鲜内容,更不要提自创诗歌了,从历届国展可以看出,自创诗歌、散文或者是日记,都能够成为一种清流。
4、取法多元化造成主题不突出,当今书法取法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成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没有掌握好一家的基础上,取法多元化也容易造成主题不够突出,尤其是在大草的创作过程中,有些时候会给人一种比较乱的感觉,因此在国展草书创作过程中要避免上述四种常见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二、草书创作的一些参考模式
草书是一门变幻丰富、表现性极强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书体形式的出现被人们认识即具有天生的非实用纯艺术性倾向。中国书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草书遗产,当代草书也表现出了较全面的继承各种传统形式的创作方法。草书创作不仅需要笔墨技法形式的锤炼,更需要作者胸襟、气质的历练——草书非兼有精熟之技法和浪漫之情怀不能为也。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表征这一时代的草书艺术呢?面对丰富的草书历史遗产,我们将如何取舍?在新的历史时空中我们又该怎样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形式特征?这里概略提出如下8种取舍创作模式,以作探讨。
1、章草模式
章草是由隶书草化而来的一种书体,传为史游所创,有《急就章》及索靖《出师颂》、《月仪帖》等传世,晋“二王”尚有部分章草书作。但其创变今草后,章草几乎失传;至宋元赵构、赵孟睿魉慰说壬偈榧曳接姓虏菟莨胖;近世则有王世堂、王蘧常沉浸于此,独有成就。新时期以来,章草做为一种高古而富有情趣的书体也被许多书家所青睐。
2、晋代“二王”模式
晋代至今为今草的成熟期,晋人萧散的风神造就了其自由、自在、散淡、清雅的行草书。王羲之正、行、草兼善,但造就其书圣地位的是其今草,而绝非其稚拙的小楷和书迹真假莫辨的行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宗法民间书为时尚流行书风盛行之际,一些有识之士理性地提出了继承经典精华的创作观念,将视线投射到“二王”草书上,其创作实践很快也获得了书坛的确认。进入21世纪以来,书法向精英化、深内涵、高品味方向发展,其有愈加强化壮大之势。晋草用笔特征是精整、细腻,无论行笔如何迅疾,如何夸张,其笔墨线条起运都很到位,可谓笔笔见锋,遒逸明净,是为难于超越之经典。惜此类草书过于津津于点画,有失浩落大气之憾。
3、唐旭素模式
有唐一代,张旭、怀素运用篆书笔法入草,强化草书的中锋用笔和连绵开合的变化取势,并参以舞剑、夏云等人文自然物象,极力夸张草书变化形态,使草书发展到一个颠峰时代,或曰狂草、大草。正是其极大变化草书的用笔结字起伏、对比夸张特征,成就了一个与盛唐时代气象相吻合的浪漫主义书风时代。后世多所效法而难以有所超越,惟近世毛泽东以领袖之气魄、一生的阅历和笔法锤炼,至晚岁,终得胸怀万古,超迈古今,纵横捭阖,与其踵武前后,相互媲美之今世伟大浪漫狂草,盖笔法易得而气度胸怀难臻。
4、宋山谷模式
从意境情调上讲,书法像诗歌一样有唐宋之分:唐书激昂,宋书沉潜。宋代草书家虽然不多,盖有周越、赵佶、黄庭坚等,成就最高的黄庭坚草书也能表征一个时代的草书风貌,黄山谷悟禅不仅造就了其独具风格的江西诗派,也成就了其具有禅学意味的线条从容、不急不躁、富有弹性、内涵深厚而得以体现有宋时代精神的黄体大草。
草书堪称是非理性的浪漫艺术形式,而山谷草书却以理性的操控,创闲庭信步而又出其不意的长划短点骇人大草。相对说来,因了山谷草书线条较慢的从容特性,后人学之是容易上手的,故尔取法黄草也成为当代草书创作的一种较显要的模式。
5、明清调模式
明清调书作的特点是悬挂于高堂之上的巨幅长挂。而明末清初的徐渭、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八大都是享名书史的草书大家。其书作的巨制形式很自然地契合了当代展厅对书作的视觉效果要求。
新时期以来,当展厅效应愈来愈明显,逐渐被当代书人所认可后,明清调书风自然走红。当今许多中青年书家就是沿着明清草书形式的路子而为书坛所注目的。明清调书法特征一方面是其巨制长挂形式,另外从笔墨表现形式上也形成了具有极度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如徐渭的满纸云烟,倪元璐、黄道周的行密列疏,王铎涨墨枯笔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轴线的左右摇摆……在王铎等草书遗迹中有大量临写“二王”阁帖的笔法,缠绵缭绕通行一笔的书作,我们有理由把它们看作是明清书家用新形式消化经典的努力。这些都为今人化古为今进行创作参展提供了较为现成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明清诸家长挂巨制草书多行草夹杂,或以行书之体作连绵结体而为草书者,其大有以潦草作草书之随意之弊。
6、标准小草模式
清乾嘉以后,碑学复兴;而与帖学联系紧密的草书却没有获得新的发展,甚至出现断层式微的状况。民国于右任碑体楷书、碑体行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同时又致力于草书的研究与倡导。或许是出于力挽草书衰落历史局面的考虑,为使变幻莫测的草书创作有较易掌握的规律,为使草书有更多的受众面,他做起了研究和倡导标准草书的努力。然而艺术的本性却是不能取标准和求统一的,标准草书实际上就是字字独立的小草,却为当代草书创作提供了迥异连绵大草狂草的一种空灵、明净的草体范式,其在当代不失为一种值得取法的创作模式。
7、简草模式
自20世纪初以来,新疆和敦煌流沙坠简的出土,居延、长沙等汉代简帛书的陆续面世,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汉代书法遗迹资料。其向人们昭示了汉代文字的日常书写形式并不是过去人们通常看到的规矩汉碑或快速书写的如《急就章》、《出师颂》等章草形式,而是更为活泼丰富的手写体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简帛书”。在这些简帛书中,有大量的笔画连带、简化、结体大小夸张变形之草,尤以《居延汉简》中居多,我们无以合适的书体名称之,此姑妄称之“简草”。它新鲜的用笔、结体、字距、行距变化很快吸引了对隶书章草有兴趣的书家,一种有别于古代传承下来的章草——简草书创作模式应运而生。
8、嫁接杂交模式
以上所述皆为单一取法某一历史资源的创作模式,而实际上作为具有融化创变精神的书家不可能拘于一种模式,往往是兼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进行锤炼磨合创作。如在今草中糅进章草的笔法和结字草法,或在章草、简草中运用明清调涨枯墨和巨制长挂形式等。法无定法,才是草书艺术的根本特征与灵魂。这些方法可谓之嫁接或杂交,是创新变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采用嫁接与杂交法进行创作,前提是书者要对需嫁接或杂交的单纯形式达至纯熟,能够化用。嫁接与杂交要避免生硬、做作之态。清新与天工自然永远是书法艺术创作表现的两难而至高境界。不过,沿着这一途径艰辛前行却有望获取集大成大家之辉煌成就。
无论何种模式,在当代书法社会交流展厅效应的作用下,在书法艺术被厘定为视觉艺术的观念下,草书的现代创作表现形式无疑要向笔墨线条表现的更具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发展。因之运用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必定可以有效地梳理总结出现代草书创作的真正规律,并灵活运用,推动当代草书的快速发展。然而草书是最具抒情写意的艺术,一位成功的草书家除应具备精绝的笔墨功夫外,其豪迈浪漫的胸怀气度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的历练、浩然之气的修养则又是决定其草书格调、品位高下的更高一层决定因素。故草书家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融会贯通,庶几创造出体现这一时代风貌的旷世草书,则可望“梦想成真”。
三、草书创作需要忌讳的毛病
唐孙过庭《书谱》
行草书,是我国书法历史上一股“清流”,或为是行书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更多的是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行草书为历朝历代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这种书体有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首创,字体以飘逸、洒脱、灵动、飞舞、劲健、浑厚而著称。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而为后人所推崇,名家辈出。
一幅好的行草书作品,它的字体之间一定跳动着灵动的音符,飘逸着华美的“舞步”,挥舞着潇洒的“墨迹”。行草书创作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诗有诗眼,文贵警句,就是流行歌曲也要有打动人的几句经典歌词,草书也一样,需要精致的经营挤出耐看的地方。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就像歌曲中最高音的设置,即使唱破音也不要紧,主要是获得平中凸显的奇崛之美,如山川中草木茂盛,突然有峡谷横亘而来,那就获得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豁然新天之感。
3、无势:则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如我们说一些集字帖的问题,智永和尚集王羲之字帖等,往往缺乏连绵起势,如古代人写章草就是这样,规规矩矩的,一个个字写得像楷书一样整齐,但是缺乏了草书创作的感性的酣畅乐趣。建议学习这样的集字帖要注意变化呼应。
黄庭坚《花气蕉人诗帖》
4、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草书里的横画宜变化。
5、多竖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直画不要太多,多了就让人感觉直画笔画过于跳脱和做作。
6、忌平、散、挤、弱。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7、首行不正: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8、不熟: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白、画眼,要有点构思,在心中做个腹稿熟习一下,心中有个大概的布置,这样心里有数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抄书这样的事,行笔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假如犹犹豫豫,不如干脆把不熟悉的字从各处字典找来比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估计米芾集古字的方法。一开始也无外乎此。
宋 米芾《彦和帖》
明 王宠《杂书帖》
9、字字断开: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10、当连反断,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这个连绵的感觉要反复参照古人高明的帖子领会和学习,提高眼界。感觉是会变化的,审美也是会变化的,所以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行、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有笔意的衔接,气韵的通贯问题。由于这种笔意气韵要求上制约,使得在书写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否则,行气会气断意阻。写行、草时必须是要连续书写的,这样,就要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过程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这种调锋方法,我们称之为“纸上调锋”。
行、草书连续书写的技巧往往与其它的技巧纠缠在一起。首先,与笔速有关。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连续书写的问题。其次,与把握线性的技巧相关。行、草书线形的变化非常复杂,连续书写,瞬间纸上调锋,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第三,与字法、章法相关联。要注重字形的组塑、行气的通贯和章法的和谐等等。第四,与墨法技巧关系紧密。行书讲究墨的层次,讲究行气间的蘸墨点,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第五,与风格样式等关系密切。
明 王铎《草书轴》
四、比赛参展的草书创作准备
(一)、草书创作注意事项
1.章草、今草、狂草三个大类,在近年各类展览的草书投稿作品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是容易在初选中直接被下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章草用笔过秀,小草态势过静,大草用笔过燥。
2.用笔切忌平滑。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就会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同时,僵直的笔画容易破坏草书的整齐节奏和韵味,弧线、s线和一波三折的直线才是草书的主流线条。另外,炫技导致的漂浮、油滑也是令人反感的。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刻意雕饰,导致失去书写性。竞技性草书要注意观者的感受,不要想着超越当前书法,而评委也是人,而且远不是圣人,只是一些请来为比赛工作的人,写得太于前卫也是会招来评委嫉妒的,你要狂偏不让你狂,还是中庸一点好。
3.草书中的转折处,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折,以增加骨力。
4.气势贯通是草书的灵魂,对于大草而言,要从全篇出发,整体布局。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整篇如一句,一句如一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内容宜生不宜熟。尽量回避太耳熟能详的内容,否则容易“撞车”,或陷入抄袭的无畏争端。关于内容和出处,有必要的做一下注释。如果自撰内容,请确保没有任何语法、平仄、韵脚等问题,否则会给作品减分。
6.风格出处越纯越好。对投展作品基本功的要求,就是师法清晰,一看就知道出自某家某体,写杂了不行,且以形神兼备为上。这个让评委一下子理解认同的情商要基本具备,比赛不是为了发掘书法奇才,而是找一些中庸一点的成熟一点的书法作品而已,这基本是当代书协评比工作的特征。
7.章法设计,形式先行。如何把形式作出特色和亮点值得多动脑筋,这个独特点可能体现在布白上,也可能体现在色彩和纸张、钤印上面。总地来说,对称式的布局是常态,非对称式的布局更能凸显出来。
8.关于拼接。色彩不宜超过两种;补色要做到巧用,不宜过宽过大过于明显;拼接的块数不宜过多。
9.狠抓细节,反复推敲。作品样稿写好后,反复查找问题,不断改进。一幅好的国展作品,非高手通常要反复书写多次。即便高手,常常也无法一次成功,好作品一定是在千锤百炼之后,某个机缘下一挥而就的。
(二、)工具选用
1.笔
线条饱满、粗壮、浑厚的,用圆厚一点的短锋。
线条秀逸灵动的,用长锋。
线条秀气干净的,用狼毫。
线条要写出苍茫感、毛刺感,用羊毫。
秃笔也是能写字,比方说原来的笔写小字,后来写秃了,可以用来写大一点的字,写出来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变了。
2.纸
总地来说,选品质好一点的纸,纹理和颜色古朴、雅致。当然,特殊要求下,用特种纸张也可以的,比如质量较好的手工土纸。
关于色纸的问题,要明白“不好色”,和“拒绝色”是两回事。现在确实要求减少用色,但不是不用,完全不用也可能会显得单调,甚至白、黄二色与墨色的对比强烈,容易“露怯”。用两种颜色可以,但最多用三色。用白纸也不要用苍白色的,太跳、太亮的都不好,乳白色即可。怎么选样色?拿几张比较一下就看出来了。总的原则是混合色,雅致一点,别太亮,也别太沉闷。
如果自己染色技术好,就自己染色,免得千篇一律。但染色也是十分讲究的,色料的使用配比及染法要有经验与把握,否则弄巧成拙,染得状如牛皮癣就太有失美感了。
3.墨
草书丰富的笔法决定了与墨的质量关系甚大,如果不讲究用墨,草书的丰富笔法则很难得以表现,写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坏了它的韵味。
一般来说,墨条分油烟与松烟两种;一得阁、曹素功、玄宗、红星等液体墨使用起来也方便。好的墨因为层次丰富,墨彩纷呈。尤其作草书时更便于写出浓淡、干湿、润燥、枯涩、淋漓等各种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乌而不亮,稍一兑些水就又发灰无层次变化;或者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在选用时一定要认真区别。
另外,在创作浓淡墨色对比较强烈的作品时,可使用宿墨,即放过一段时间的墨。宿墨的水和胶质沉积物逐渐分离开来,使用时用较硬的笔去蘸写,就可产生十分丰富的墨色变化。
这些墨各有特点,需根据作者不同的表达需要来选择。如果是用墨量不多的小字作品,还是建议用墨条、墨锭磨墨来创作,能有更丰富、更雅致的表现力。此外,还有其他彩墨系列,使用时要与纸张颜色配搭好,做到有一定对比反差为佳。
4.印
用印宜精不宜多。印本身的艺术水平要高,至少要和国展书法水平匹配。
钤印时,用的印大小和题款字相适应或稍小一些均可。
1—3枚为少印,3枚以上为多印。多印如果盖得好会给作品添色,反之则会弄巧成拙。印数在两枚以上,朱文白文都要有。
印泥也要考究,使用高档书画印泥,且配合纸张颜色来用。不要选太俗艳的印色,更要杜绝用办公印泥。
(三、)投展作品常见问题
1.文本常见错误
因为文本出现问题导致作品在评审过程中被筛掉,这种问题自书法国展加入“审读”以来很严重,甚至入展作品中,或多或少有些问题的占到40%。这些错误举例如下:
(1)写错用错。古文字在不同词汇中存在不同写法,如:“范仲淹”的“范”,与“示范”的“範”;“经历”的“歷”,和“日历”的“曆”;稻谷的“穀”,和“山谷”的“谷”。
(2)字形不准确。如:“孔子曰”写成了孔子“日”,“汨罗”的“汨”写成了三点水加“曰”,“昌”字把上面的部件写成了日字。
(3)草法不严谨,想当然地对点画进行减省;任笔涂抹,导致不可识读或误读。
(4)少字缺句。在抄录古人诗文的时候,落下一个字,落下一句话,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是也有。而且有些还是创作能力强的人,因为太自负,写完没有认真去检查。比如一幅不错的章草作品《捕蛇者说》,开篇写“永州之野产异”,“蛇”没了。
(5)拿来主义导致将错就错。偷懒,抄别人现成的书法作品,连同别人写错的字也一起错。是人都可能会犯错,甚至是名家,也有可能出现笔误。
(6)电脑一键翻译易出错。目前电脑网页查询和手机查询书法字典的方式比较受欢迎,但因字库来源多而杂,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当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时,还是建议向老牌出版社出的书法字典查证。
2.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1)在当下,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类内容,实际上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2)写完作品正文后,题款时采用“顿首”一词,这是不懂“顿首”的含义。
(3)题款时“节录”“节选”“节抄”与“某某某书”前后并用,亦显得重复。
(4)年代加字号的组合不可取,如“唐太白诗”,作者本意为“唐代李太白的诗”,但结果却成了“姓唐名太白的人写的诗”。
(5)在写完正文后,落穷款,却没有任何说明、注释文字等,署名时却有“并记”“并识”字样。
(6)许多作品并无磅礴气势,未见墨色淋漓,却强说“一挥”“挥汗”,也有矫情和失实之感。
3.不细读征稿启事
投件需认真。认真解读征稿启事,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俗话说客随主便,如果连主办方的基本要求都不注意、不遵守,离入展就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比如:作品不要超过长度,因为有统一的悬挂架;名字与身份证不符,不按要求位置标记作者信息等,都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四、)说点题外话
1.运气的成分
每年参加国展投稿的好作品还是很多,从艺术层面讲达到了入展高度。但是,毕竟每次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制,好作品中有一些也被砍掉了,这中间确有一些运气的成分。有实力的作者如果没上展,大可不必因此懊恼。反而应该保持不断完善自我、锐意进取的心态,争取下次折桂。
2.展览体不可久玩
目前,“展览体”一词颇受关注。所谓展览体,就是以往被认为容易入展的风格书体,大多是学今人。就我个人的评审经验而言,也非常讨厌展览体在风格、用笔、用墨上的严重跟风,严重抄袭。它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根本意义。有志于书法的朋友们还是要深耕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用于创造,勇于表达自我,最后才是有所取舍地向同时代的优秀书家学习、取经,寻找突破点。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