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3-21 14:34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空间结构的审美特征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特点,是一种开境辽阔布局的规律。如郭熙所总结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留天地”的构图方式,这种章法似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构图模式。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所谓“以大观小”,大是指人的视觉范围,小是指客观物象,意思是把大的东西看成小的东西,如同人站在盆景四周观察,居高临下,丘壑变化尽在目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对象,因而视野宽广,群峰屏立,山势嵯峨,均不以突兀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没有太近的景,像电影镜头中挡镜头的近景那样,大小形象过于悬殊。也没有太远的景,以致形象模糊,过于虚幻。而是把自然景处置在“群山遥列几千重”的中景状态,用形象的渐层重复和延续来形成画面的统一性。那时山水画画面构图大都作细致严谨的安排,状物高于达意,是一种“平正安稳”、“四满方正”的格式,成为后世山水布局借鉴的“常法”①。
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透视的基本原理时,认为解决画面景物处理,要“张绢素以远映”,这里关键在于“远映”就是讲远远地取景,推得远才能看得广,看到山的整个面貌。距离越远,所见形体愈小可以容纳于方相当于千仞之高:横墨数尺,能表现出百里之远。这就是沈括从这种整体视觉感受角度概括的“以大观小”的基本道理。一般常称“以大观小”为不定点透视的“鸟瞰法”,意味着画者用高视点来看景物,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确切地讲,还在于一个“远”字,“远”视有限画面才能展现无限广阔的空间,即使不站在高点,也能体现“以大观小”表现方法的范围。所以宗炳提的“远映”方法最为透彻。从这一点讲,五代、北宋时代遗留下来的山水画原迹,大多数构图都是“层峦迭翠遥相望”的“远映”的空间处置,所以才能有开阔浩渺的、完整性布局的山水画出现。可见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常常是有机联系并互为因果的。
这种布局结构的审美特征,张怀认为“云轻峰秀,树老阴疏,溪桥隐逸,樵钓江村,栈路曲径,峥嵘层阁,漱石飞泉,去骑归舟,人少有得其全景也”(韩拙《山水纯全集》后序)。当时这一类构图被认为是观赏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这种章法环境特征明显,境界舒展,丘壑来龙去脉变化多。“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这种布局一般幅面较大,以便深入刻划形象,表达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照郭熙看来,山水画要通过自然景物的丘壑变化有“景外意”,才能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表达出可深入其境的情趣,以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