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立于北魏后期,由于北魏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改制,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北朝仿效南朝的衣冠之制,这股仿效南朝之风使得北朝的书写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北魏吸取了南方的书法,出现了一种神态与南朝书法极为相似,风格秀逸挺拔的楷书。
在北魏的后期,南方的字书《小学篇》传入北方,《魏书,任城王传附元顺》中记载:“(元澄之子)顺,字子和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对北魏的书法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张黑女墓志》中,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如图中:“若”“乎”等字,左边点划与右边的撇划虽然看起来是断开的,但是这两个笔画的笔意是相连。


我们同样可以在墓志中看到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如图中:“具”与“以”之间,“具”字最后一笔为斜点,露锋起笔后本应该顿笔回收,但其顿笔后笔意往下带,与“以”字露峰起笔的竖划形成尾首呼应。

比如“鱼”字最后两点之间,虽没有牵丝,但左点平挑之后出尖与右侧斜点形成呼应,右侧点划顿笔后笔锋自然向下,与下一个“之”字形成联系。
墓志中线条的变化非常的丰富,在笔画与笔画之间,偶有牵丝,表明书丹者在书写时非常连贯与流利。刻手也十分熟练的将写手书写时所带出得笔画之间的牵丝呈现在石碑之上。
这些除了能够说明刻手工艺十分了得以外,还可以看出此时的南朝墨迹书法已经对北朝产生了影响。




如图:“无”与“然”四点底的处理,“于”“霄”“雨”等字中的连续两个点书写方式,“置”字左边竖划得处理,“欲”“奇”“史”三个字中“口”的书写方式,均有行书笔意的体现。





苏轼在《论书》中提到过:“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说明楷书最难得的应该是表现出其流畅之意。
魏碑的雄强与金石气需与行书的自然流畅相结合,才能使其气息悠远。
清代书法家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切实的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与隶书的笔意,逐步使魏碑行书化,可谓融帖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从而启发我们在学习魏碑过程中,需要对行草书加以学习与运用,才能写出具有飘扬流畅之意的楷书。
《张黑女墓志》西泠印社高清版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