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是一种艺术,而赏石学则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科学内涵的要点是很多的,赏石学也一样。我们在这里只提岀学习赏石里的几个要点,这五个要点是“观”“临”“养”“悟”“创”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但又可分为几个阶段,观临养悟都是为创打基础的。
云起(太湖石)
“观”也就是看,看既是读,读石谱,读古人对赏石的总结。久看一边边看。欧阳询看见索靖写的石碑,先驻马看,累了下马看,后干脆在石碑旁睡了三天。
灵璧石山子
“临摹”摹在书画中艺术中是拿纸蒙在石谱上把石头描下来。临是对照石谱把石头画下来。都是体悟古代石谱中赏石的美。临与观的关系,观应在临之前。“观”入于眼;“临”出于手。唐太宗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置左右,朝夕谛观,思其画理,然可以临摹。”临不是画像,有点类似速写,摄其精神。临要求勤,多观,勤观石谱,石论,临画如买石,可在一段时期买的石头和前一个时期买的石头和石谱做对比。
“养”经过一段时间对古人的学习,在赏石中石头如何收。如何瘦、如何肥、如何方、如何圆,石头的结构如何长、如何短、如何正、如何欹、如何险、如何夷、得势造型。一块块完美成石这样把临的质量提高,提高到我们所说的“养”的境界中,“养”是形象,是造型,同一石不同的造型,也是所说的一石多观。石头是造型艺术,我们谈的“养”中的“形象”(这里的形象不是指象形石)必须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对我们才有益。这属于艺术上的联想让他活在我们脑子中,换句话说“养”于脑中。
秋山如醉(松花石)
“悟”谈的不是很笼统就是比较神秘。使我们不易体会。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猛然间触动我们思想上一定程度的停顿状态、豁然贯通、翻然觉醒。于是我们的学习或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这就是“悟”的作用。
“观”“临”“养”都是“悟”的基础,“悟”离开这些基础,它本身就不存在,佛家有“顿悟”的说法,我们不用他以“顿除妄念”解释“顿”字,“顿”字应该当“立时”讲,立时顿悟。“顿悟”和“渐修”不可分割。“渐”对“顿”而言,“渐”有“徐进”之意。因此“渐修”是要较长时间的夫。“观”“临”“养”三者,我们说是石头中的“渐修”。较长时间的“渐修”可以促成刹那的“顿悟”。“顿悟”似是一时之机,但它是平时赏石实践的飞跃。
“创”:总观以上所谈的“观”“临”“养”“悟”四个问题中几乎都涉及“创”了。“观”“临”“养”“悟”为“创”创造了条件,也都是“创”的基础。第一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在处理好古今关系之中,能够取诸家之长,我们认为也是“创”的一种方法和成就。以上谈的是属于“创”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创”第二个问题是“变法”。学习赏石,学的是法,我们如何对待它?其中就有个“入”与“出”的问题。学法是入,变法是出。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正说明创新与学习的关系。“创”要立标的问题,创要有做到“前无古人”否则不算是“创”,创要取得自立之地。站的高,立得住。所谓自立之地,是说由学法到变法最后到立法。我立我法,斯谓之创。标准要高,当然,高是相对的,我们对赏石的实践的长短,努力程度,领会深浅,修养高低的不同。咱们队标准水平的看法会不一样。但“高”不神秘,“高”是由实践来培养而取得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独辟蹊径,上面提到创要做到前无古人,这里进一步要求,创还是独辟蹊径,就是说,在赏石上,能独自开辟一条新的路子来。所谓的一条新路反应赏石的自身美,倒不一定要别人照着走,而它对后来者至少有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郑板桥的创是大胆的,也是有贡献的,他在赏石中加一“丑”字,表现了他对赏石艺术的才华。
在对赏石的观临中,在对古赏石文化的养悟中,学习到古人对古代赏石的标准,有米芾提出的“瘦”“透”“漏”“皱”,苏东坡的“怪”,郑板桥的“丑”在不断地对古人学习中创出自己对赏石的八字感悟:“苍”“雄”“秀”“深”“清”“丑”“玩”“拙”。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