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行旅图 范宽
■梁志钦(资深媒体人)
尽管在古典诗词中歌颂名山的有不少案例,但在古代的经典山水画中,似乎极少看见名山身影,例如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等等,均不见名山身影,反而因作品而名声大噪的山川,应该是有的,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不知道何时开始,山水画家开始热衷于对名山的表达与刻画,尤其最近几年,总听见不少山水画家到某个名山去写生,或者要以某个名山作为主要表达题材,太行山、黄山、祁连山、昆仑山……甚至以这些山名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课题研究。
虽不能说以名山作为山水研究对象有何问题。但随着一股“风潮”的形成,难免形成“名山热”的跟风现象。无论是对景写生,还是以此为题材创作,更多的作品均选择了较有视觉代表性的景点或者角度进行表达,总希望让观者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山。实际上,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麻醉的行为,也似乎回到了人物画“像不像”的问题。作品过于迎合人们对名山形象的固有概念,那么,作品更多的只是在模仿或者在背临。长期以来,名山形象在人们的多重印象或者认知的叠加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固有形象。以此为表达对象,如果完全画出一个毫无共鸣的视觉形象,或许难免带来“完全不像”的指责,但要获得更多的认同与共鸣,自然就必须找出人们对名山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如此一来,作品便不由画家内心所决定,而是被大众的认知概念所羁绊,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困境,山水画就无法谈意境或者思想的高度了,充其量只能当成重复练习的习作。
也许古人也有不少画名山的案例,但我们需要承认,成为经典名作的作品,大多跟名山无关。至少在视觉形象上,看不出是哪里的山。由此不由得引出山水画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因素,当然,这也是古人画心中的山的最好说明。
一幅名画,并不需要像旅游观光一般,依靠名山来加持。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名山大川的视觉形象已经逐渐固化,能够自由表达的空间也不断压缩,山水画家应关注鲜为人知或者未被重视的山川山脉,或者重新关注身边的一景一物,从心出发,表达内心所向往的那一处自然之物。
END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