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又称“嵌珐琅”,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堪称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烧焊上,然后把珐琅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当时,明成祖朱棣还下令建造了一座宫殿,名为“景泰宫”,景泰蓝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景泰蓝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西域的掐丝珐琅工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元代,掐丝珐琅工艺初步在中国扎根,而到了明代景泰年间,这项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明清两代,景泰蓝成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无论是在器型设计、图案纹饰还是色彩搭配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景泰蓝尊崇备至,我们经常说景泰蓝是“独宠皇宫600年”,唯有极少数皇亲国戚才有幸一见。从制胎、掐丝、点蓝、再到烧蓝、磨光、镀金,经六大工艺才能制作完成。由于其制作过程繁复且所用材质珍贵。清中期后,景泰蓝的秘密流出宫外,民间随即开始大量仿制,此物逐渐成为官宦人家彰显富贵的重器。当时收藏界流传一句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可见景泰蓝在藏家眼中地位之高。当时民间还有一句话“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可见晚清时期景泰蓝已价值不菲。
因为战乱,到解放之初这种技艺几乎濒临失传。为了挽救这一传统工艺,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大学创建了营建系的工艺美术小组。他们不仅成功地恢复了景泰蓝的制作技艺,还研究出了新的纹样和色彩图案,并设计出了景泰蓝台灯等产品。这些成果被郭沫若赞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在临终之际,林徽因还特别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2006年,景泰蓝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景泰蓝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和各大艺术机构的热烈追捧,其藏品价格不断飙升,拍卖成交价屡次突破千万、亿元大关。
1. 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2010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这对香炉以 1.295 亿港元落槌,创下了掐丝珐琅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该器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双鹤的姿态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2008 年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对高 28 厘米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 9072 万元人民币成交。多穆壶是元代藏蒙少数民族盛放酥油茶的器皿,这对壶造型独特,工艺复杂,体现了乾隆时期景泰蓝工艺的高超水平。
3. 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2010 年 6 月,在巴黎佳士得“the juan jose amezaga 珐琅器珍藏”拍卖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以 652.8 万欧元(约合 4987 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这对人像造工精细,衣折线条逼真,是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器的登峰造极之作。
4. 铜胎掐丝珐琅龙纹铺首尊:2018 年美国纽约中国古艺术品拍卖会上,铜胎掐丝珐琅龙纹铺首尊以 5800 万港币拍出。其器型硕大,龙纹图案气势磅礴,釉色绚丽,具有浓郁的皇家风范。
5. 张同禄《座龙花薰》:这件作品是当代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扛鼎之作,于 2006 年拍出 1100 万高价,成为迄今为止当代景泰蓝作品拍卖价格之最。作品高约 92 厘米,宽约 60 厘米,集掐丝珐琅、花丝镶嵌、錾刻、嵌宝、烧银蓝等多种非遗技艺之大成,造型精巧奇绝,具有浓郁的皇家宫廷气息。
6. 钟连盛《华夏盛世尊》:2021 年 5 月 30 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的景泰蓝代表作《华夏盛世尊》在香港威廉 2021 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经过多轮激烈竞价最终以 1280 万元成交,再创当代个人作品最高拍卖纪录。该作品创意灵感源于商周青铜经典器型尊,以皇家名贵釉色松石蓝釉为底色,颈部高耸,装饰有多种国宝纹路,传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祈盼。
2017年,中国政府赠送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国礼国礼重器《盛世欢歌》,现藏于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
在历史的长河中,景泰蓝始终传承民族文化,传递着美好、吉祥的寓意。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也能体现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它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贵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景泰蓝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许多工艺美术大师致力于传承和创新景泰蓝工艺,他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元素,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同时,景泰蓝也越来越受到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其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屡创新高,充分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创新景泰蓝工艺,让这颗传统工艺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