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于娜
股市投机故事藏市上演
■回放:“江浙资本要拿出50亿元投资油画”、“山西的煤老板们也拿出上亿的资金疯狂收购油画”,还有某某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被整体买断……实际上,投机行为在瓷器、玉器收藏市场也同样存在,但因为在世书画家更容易进行包装和炒作,而且当代书画的收藏难度比前者要容易,所以收藏市场上流行的种种关于书画的投机也并非完全是传说。
■点评:多数收藏市场上的投机者根本就不懂收藏,或者只是了解个皮毛,收藏品只是被他们当做赚钱的工具,像炒股一样炒收藏,股市等其他市场的短线投机手法被他们借鉴过来,有媒体曾经报道了几种时下流行的投机故事。
故事
包装上市,年轻艺术家一夜成名
以很低的价格买断一位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再斥巨资进行包装,继而将这些作品适时抛售。一种更缜密也更有杀伤力的操作方式是,画廊或经纪人与部分买家联手,包买一位尚未出名的年轻艺术家一定时期的全部作品,影响其创作的内容与方向,以便控制画价在市场上的升降。
抬高包装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手法有两种,一是进行媒体炒作,二是拍出高价,形成示范效应。在拍卖会上,庄家会安排“画托儿”举牌,以防止流拍并互相竞价,炒高价格,在市场上造成了某些作品成为投资热点的假象。
收买“黑嘴”,名不符实的“大家”
一些投资者操纵对于艺术家的学术及市场地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判定评估,个别艺术批评学者、人士为金钱所收买或屈服于生存压力,牺牲公信力,沦为了制造虚假信息、误导买家的炒作工具。
市场上常见一些艺术家未到应有的艺术地位,已被所谓艺术评论家捧成大师、名家,一些艺术品也被吹成杰作、精品,通过几次频繁的拍卖,价格迅速飙升,时时在报端制造“拍卖高价纪录”的新闻,制造市场繁荣的假象,吸引更多信息不对称的投机买家入场接盘。
庄家炒作、假拍,昙花一现的“黑马”
在囤积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后,投机商会通过画廊或拍卖会,从事短期循环式的涨价炒作。他们把画家一定数量的画作分批连环出售,卖出再买回,以阶梯式调价来支撑不断涨价的假象,等到画价翻了数倍、数十倍、数百倍后,开始以较低的价格分批、分处出清存画,以便大幅赚取价差;然后,悄悄放弃继续支撑该画家的市场价格,任由画家与其画价在市面上自生自灭。一些近几年突然出现在市场上的所谓“黑马”的昙花一现的中青年艺术家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大藏家引导市场潮流
■回放:2007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中的一场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会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这场拍卖会的拍品全部来自于香港大收藏家张宗宪,更因为历经两年调整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是低迷还是回暖,人们都在拭目以待。最终,46件拍品,80%的成交率,5300多万元的成交额,让藏家们长出了一口气。随后在11月、12月举行的内地艺术品秋拍上,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全面回暖,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永乐等内地几家拍卖公司的近现代书画成绩喜人。
在张宗宪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像这种引领市场潮流、力挽狂澜的事情,他早已习以为常。他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推广了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中国香港的拍卖市场,同时还频频现身内地的收藏拍卖市场。
■点评:有这样一类的收藏家,他们不但是收藏专家,同时也是投资专家,香港大藏家张宗宪便是其中的代表。张宗宪以国内外拍卖会为舞台,买进卖出,不但他个人拥有了数亿元的收藏,同时也用超前的意识、准确地判断和趋向,引导了一代藏家的收藏潮流。他对中国瓷器中的清三代官窑的推崇、对中国近现代书画的追捧,都已成为香港拍卖市场的风向标。
全民收藏成投资新趋势
■回放: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地区百余家博物馆举办为期一周的纪念活动,而专家鉴宝活动市民最为关注。数百市民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排队等待专家鉴宝会发放的600张鉴定号,甚至有市民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来了。
不仅北京,在其他城市举办的专家鉴定活动的现场都是人满为患,前来鉴定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而送来鉴定的藏品包括瓷器、玉器、书画、杂项等五花八门。国内收藏品鉴定热的出现,成了当前全民收藏的一个普遍现象。
■点评:收藏是什么?是收藏者的个人爱好,是真真假假的藏品交易。这只是局部,只是表象。有统计表明,现在我国的城市人口中,大约平均15个人就有一个收藏爱好者。更有数据认为,我国的收藏爱好者已经超过一亿人!从目前的态势看,民间掀起的收藏热正席卷大江南北。
随着国内文物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级以上城市都陆续建起了民间收藏协会,瓷器、玉器、书画等各门类的收藏展览活动更是不计其数。
对于未来的收藏投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众收藏的比重还要扩大。目前国内收藏者的队伍由企业主收藏家、职业收藏家、业余收藏爱好者构筑成金字塔形结构,金字塔塔尖的企业主收藏家人数最少、投资最大,人数最多、投资最少的业余收藏者构成金字塔塔基。随着眼力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业余收藏爱好者的数量还会增加,其藏品水平和档次也将逐步提升。
从收藏门类上看,书画、瓷器、玉器等文物收藏品目前占据着收藏投资的主流,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传世的文物艺术品数量有限,而且在鉴赏上存在一定难度,一些新加入的收藏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当代书画、油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等“现玩”。
另外,随着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与奥运相关的邮品、金银币、纪念章、门票等奥运纪念品的收藏开始升温,一些奥运收藏品的升值空间也被投资者所看好。
更有一部分收藏者将眼光投向了外国文化艺术。有关资料显示,最近一年中国的新富群体增长了7.8%,这些新富群体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将国外艺术品纳入收藏投资视野是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收藏家、企业家一直致力于收藏国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评论人士说。
急功近利与收藏无缘
■回放:浙江镇江一市民想利用“盛世收藏热”将自己的财产炒作一番,不惜花掉500多万元积蓄,购买、收藏了3间屋子的青铜器、玉器和瓷器,结果专家鉴定后发现全是赝品,他花了几乎是一生的积蓄,买来的却是不值什么钱的赝品。
北京收藏者张先生投入几百万元搞收藏,但他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研究,而是急于今天买了明天就能卖了赚钱,明清官窑热了,他就收藏瓷器,和田玉热了,他又去买玉器。这种跟风似的收藏的结果是,几百万元砸进去了,却只买了几样藏品,而且花了高价。
■点评:“人们急功近利地追逐那些升值快的东西,而事实是,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升值很快时,意味着它也已经快接近尾声。就好像盛开的花朵,它离凋零已不远。对收藏者而言,难的是你要找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这才是本事!”当那些进入收藏市场的投机者急于今天买、明天卖时,收藏家马未都说出了这样的箴言。
“好的艺术品,价低的时候只要压得住一定会再高的,等个5年10年后总会涨,因为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出去的,你要藏个5年,等人家都忘记了,到时出来价钱就会比较高,今天买了就在等涨价是不行的。如果买卖间隔太短,这个市场也就差不多到头了。”这就是张宗宪的收藏之道。
据有关机构的统计,金融证券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而收藏艺术品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则是26%。与目前已有的其他投资工具相比,收藏的风险无疑更小,但有个前提是不能买到赝品。
专家去各地鉴定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收藏者倾家荡产收藏的不是赝品就是低档货,以致专家都不忍心告诉他们真相。“收藏这东西学问很深,不是三年两年就可以磨炼出来的,要有文化,要洗耳恭听,接受人家的意见,浸进去十年八年,眼光自然就出来了;同时也要多听多看多买,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张宗宪说。
张宗宪的传奇人生告诉我们,急功近利与收藏投资无缘。对于收藏者而言,在尽量降低赝品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中期或中长期投资更为适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