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有款识的紫砂壶,为近些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
(一)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六方大彬壶,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墓葬,款为刻款,楷书“大彬”二字。
(二)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盘陀乡出土鼎足盖圆壶,墓主位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入葬年代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该壶底部刻款:“时大彬制”。
(三)1987年7月无锡县甘露乡彩桥村东萧塘明华察家族墓地,华师伊夫妇墓中出土三足如意纹盖壶。该墓下葬时间为崇祯二年(1629)。该壶把下与足钉之间刻款“大彬”。
上述三件大彬壶,均是刻款,且内容都较简单,仅是姓名款,基本上刻反映出晚明紫砂壶落款的现象。三件作品刻款,均为刀刻。早期紫砂壶刻款,有竹刀、金属刀刻款之区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刻印痕在泥平面以下,刀痕干净、利索。
福建漳浦出土鼎足盖时大彬制圆壶底款
如果将考古发现的三件大彬壶进行相互比较,不难发现扬州出土的六方壶制作工艺要差一些。紫砂壶由圆器到方器,从工艺上来说,方器难于圆器,或许六方壶也可能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流与鋬的处理都已强调了茗壶的使用功能。
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
无锡出土时大彬三足如意纹盖壶刻款
大彬壶的制作工艺,拿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的仿品。
前不久,见一紫砂残器,底部上刻有“戊午年日时大彬制”,为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现藏无锡东林书院。据说同时出土的物品大多为明末清初。该残器从底部来看,器型较大,做工粗糙,底为圈足,类似福建漳浦出土的盯足圆款“戊午年”当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如果将此残器与三足如意纹盖壶工艺相比,相差甚远。
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戊午年日时大彬制”款
无独有偶,清初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收藏有三件大彬壶,其中极大的一件,体肤粗糙,底部刻款为:“戊午年日时大彬制”,只是孔说:“时字与日子连,可疑也。”看了,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款与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的款内容相同,排列可能有点区别,如果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工艺也同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相同或相似,那么可见,晚明确实已有大量的大彬款仿制品。
“大彬仿供春式”款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能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保藏价值的残次壶,一类是具有保藏价值的紫砂壶。
残次壶的质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等级低泥料,它的色彩油亮,板滞,打碎后能够显着看出里外层的色彩不同。这类壶的报价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根本没有保藏价值。真实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产于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质料,它在成分上具有了制陶所有必要的化学构成及矿藏构成。从显微镜观察发现,紫砂泥首要矿藏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藏的颗粒构成,使紫泥具有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枯燥收减小等杰出的工艺功能。因为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而,制成品具有杰出的吸附气体功能和透气功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那么该怎么鉴别紫砂的真伪呢?
一是看色彩,纯粹紫砂的色彩,应具有玉石般的神韵,不论其本身是紫色、黄色、仍是赤色,其光质像上了油相同,越擦越润。
二听声响,在紫砂壶内放入茶叶,然后倒入开水,紫砂壶发出沙、哑、沉的声响,声响沙哑阐明原料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坚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假如灌水后,发出金属声或许瓷器般的脆声,就可断定非紫砂或许紫砂不纯。
三是闻其味,掺了化工质料的茶壶有异味,或是用铁观音入壶,泡一小时后,茶水变色或有异味,属假紫砂壶。
四是凭手感,纯紫砂壶的手感应是润滑圆润、舒坦天然的,虽有颗粒但仍很圆润,经过传统手工加工碾磨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经过长时间的泡养,好的紫砂能显现出深沉、古拙、油亮的气质,而非紫砂或许紫砂不纯的壶根本上养不出来。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