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供春壶的制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象征着紫砂壶初步走向成熟并不断发展,是成为中国紫砂壶工艺典范之作,有着不可缺失的历史意义。自

供春壶的创制者为供春,他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当地的一位壶艺匠人。起初,他制作的壶被称为“树瘿壶”。而后,为纪念供春,这种壶便被命名为“供春壶”。最初的供春壶是依据金沙寺旁边一棵银杏树的树瘿仿制而成的。供春把树瘿上的花纹刻于壶上,经过烧制之后,壶显得极为质朴可爱。这种以自然形态为创作源泉的紫砂壶也因此闻名遐迩。
供春壶被视作紫砂壶的鼻祖,已然成为中国工艺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到了明朝晚期,供春壶就不再制作了。《阳羡茗壶系》中有这样的记载:“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后来,供春壶又重新现世。顾景舟先生曾有一段时间观赏了十三把供春壶。尽管藏家宣称这些壶皆为供春的原作,然而后来壶盖遗失,并由黄玉麟重新配上。但通过对比不同壶的泥料和制作手法,顾老先生判定这十三把供春壶实际上是黄玉麟制作的。如此一来,供春这一壶型或许原本就是黄玉麟的佳作。

徐秀棠在其著作《中国紫砂》里,通过将供春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紫砂壶在形态、制作方法、尺寸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早期紫砂工艺的特点,并且得出结论,认为供春壶是后人制作的。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