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资讯中心 >
 

见证中国书法复兴——访周志高先生

时间:2010-08-13 07:53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1977年,《书法》杂志在上海创办,之后,“首届全国群众书法竞赛”、“首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等活动相继展开。提到这些,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周志高。
 
    为此,我们赴京采访了周志高先生。周先生很健谈,特别是面对书法,话匣子一打开,泻出的都是历史。他不时拿出当年的文件、杂志、照片,眼睛里都是激情,跟着他,我也似乎走进了幽深的历史之中……
                                                                  ——记者手记
 
    樊利杰: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中国,你办杂志,搞比赛,颇有另类的感觉,这些想法是怎么出现的?
 
    周志高: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书法交流日益增多。当时恰逢毛主席公开发表“学一点哲学,学一点历史,学一点书法”的号召。那时我20多岁,有激情,就把握机会,把上海的工农兵等组织起来,开展书法活动,到“文革”结束时,我们的团体已发展到100余人,大家熟悉的就有周慧珺、韩天衡、张森、沃兴华等人。
 
    樊利杰: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师资和资料都比较匮乏,您是怎么解决的?
 
    周志高:那时,上海有很多书法专家,由于政治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并不能从事书法事业。但我还是想办法把他们请来讲课,如1975年,我们请来了王个簃先生。
 
    樊利杰:既然组织规定不能从事书法,您请他们讲课,有没有遇到麻烦?
 
    周志高:就在王老上课第二天,领导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让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腐蚀工农兵?要我作检讨。我说:“毛主席最新指示,对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无产阶级所用。像王个簃,虽没平反但基本没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可以为社会服务呢?”
 
    樊利杰:我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您这样说,是冒着风险的。
 
    周志高:没有,我的身份保护了我。那时讲究出身,我出身贫下中农,曾是红卫兵的队长、恢复出版革命小组的组长之一,是党培养的对象,根红苗正,没小辫子,即使有不妥,也属“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只要有道理我就敢讲。
 
    樊利杰:能否为我们描述一下当时的书法界?
 
    周志高:那个时候书法界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但是“文革”前有权威的组织,如1961年成立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任会长,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书法爱好者。我们都受益于它。
 
    樊利杰:当时书法交流频繁吗?
 
    周志高:自1972年开始,就有日本人到上海参观旅游。因工作关系,我接触到大量日本人,对中国书法,他们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他们认为中国是书法的母国,对古代书法家非常崇拜,对兰亭等书法名胜也很向往;二,他们认为当代中国落后,穷,书法在走下坡路,看不起中国的书法家,甚至放言,如果中国想把书法搞上去,就得去日本学习,他们那里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态度很傲慢。那时我血气方刚,正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龄,不相信我们这一代就落后于日本,听到这些后心中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怒火,我们年轻人一定要为民族争光。
 
    樊利杰:听到这些话,确实令人心绪难平,这是不是您创办《书法》杂志的原因?
 
    周志高:《书法》杂志的创办,有多种因素,但为国争光、不让日本人小视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几个因素我顺便提一下,首先,上海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其次,我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这是筹办杂志的重要条件;再有一个,就是1974年,梁披云先生在香港创办了《书谱》杂志,并在第二年传到了上海,我们看过后一起讨论,大家群情高涨:香港能出这样的杂志,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樊利杰:当时申请创办杂志的程序复杂吗?
 
    周志高:有了想法,就给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出版局打报告,最终批复的是上海市的第三把手。领导同意后,我马上起草了一封信,让一位朋友用小楷写好寄给郭沫若先生,不超过十天,就收到了郭老题好的刊名及一幅书法作品。1977年6月,第一本杂志与读者见面了。
 
    樊利杰:杂志名为什么叫《书法》?
 
    周志高:日本叫书道,我们就叫书法。当时我曾请教过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先生,后来,郭先生还专门写了篇文章,他说“书道”一词是中国先提出来的,一般而言,“道”寓意很深,但我们要考虑约定俗成,“书法”从文字涵义上讲,它可大可小,并不比“书道”矮一头。
 
    樊利杰:杂志出来后,反响如何?
 
    周志高:“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渴求知识,出版系统跟不上需求,可以说全国在闹书荒,出来一本刊物,根本不用做广告,大家都很关注。记得那时候四大名著出版后,书店门口经常看到排队买书的场景。杂志是计划分配,好多县一本都没有,不少人走后门争订。当时,陈慕华副总理亲自写信,希望能订到一本杂志。国家出版局王匡局长写信称赞我们填补了出版界的空白,做了一件大好事。第一期印了5万册,很快被抢购一空,但随后又停刊了。
 
    樊利杰:销量这么好,为什么会被停刊呢?
 
    周志高:停刊的原因就是销量太好了。上面的领导给予的好评,使当时的书画出版社的领导高度重视,重视的结果是,说我立了一功,但杂志印制太粗糙,编辑力量也不够,因此,停掉《书法》,继而出版印刷精美的《艺苑掇英》。
 
    樊利杰:好事多磨啊!
 
    周志高:《艺苑掇英》是八开本,每册定价3元,而《书法》每册定价仅0.66元。当时,一般工人月工资36元,所以有“36元万岁”的口号。其实领导也是为我好,他们是很善意的担心,尽管他们也不知道我会犯什么错。他说:“我曾不断地做检查,你年轻,无所谓,但不能给我闯祸。”后来,那位领导调走了,我就马上行动起来,找宣传部领导,找出版局领导,最终在1978年出了三期,1979年正式成为双月刊。
 
    樊利杰:看来杂志在1978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您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周志高:是的,不断遇到困难,可谓是三起三落。我一直认为《书法》杂志的出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质量差可以改进,你让暂时不出版也可以,但永远不出版不可能,我甚至动情地对领导说,开除党籍我也要出版。
 
    樊利杰:做这些事,我想并不是谁都会理解,有没有负面的评价?
 
    周志高:负面的评价还不少,有人说我跑外跑里地搞杂志,还搞什么社会活动,就是为了出名。到1980年,杂志发行量达到了最高,每年赚的钱几乎是出版社经济效益的一半,这个时候依然有人看不惯,但我不管他们怎么说。
 
    樊利杰:1979年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的获奖者后来大多成为书坛的中坚,当时怎么会把书法纳入比赛呢?
 
    周志高:我知道当时音乐界、戏曲界、文学界都有全国性的汇演和评比,为什么书法界不能有呢?我认为要加大书法的影响,就要搞活动,要搞活动,就搞大展大赛。
 
    樊利杰:为什么冠以“群众”呢?您是怎么操作的?
 
    周志高: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专家,但我要参与评审,所以只能搞群众性质的比赛。征稿启事发出3个月后,收到15000多件作品。当时没有现成的评委库,我就请东(上海)、南(广州)、西(西安)、北(北京)的书法团体的负责人,再加上杂志的编辑及谢稚柳等知名人士参与评审,我觉得这能代表中国,有权威。评审的时候,有人提出来:“颜柳二王,你说谁是一等奖?”不赞同评出等级奖。我说,唱戏、写小说能评,为什么我们不能评呢?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40名,然后出版了作品集。9月份在上海展出,然后又在全国六大城市巡展。
樊利杰:获奖者有没有奖金?
 
    周志高:没有奖金,但在1983年我们组织的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上,获奖者的奖品是上海西泠印社的印泥(今天价值5000元)。
 
    樊利杰:首届群众书法竞赛效果怎么样,大家对书法更关注了吗?
 
    周志高:是的,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在西安展览后,作品收回时还少了两幅。那批获奖作者,后来基本都专业从事书法工作了,可以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沙曼翁、王澄,刘子善等。
 
    樊利杰: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您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周志高:还没有。评完总结时,我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今年搞群众书法大赛,明年我们要做首届全国书法大展,要做专业的,在会上提出来后,大家一致赞同。
 
    樊利杰:能否介绍一下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的情况?
 
    周志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由北京移至沈阳举办,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及聂成文、郭子绪等做了很多工作。评审的时候,分为两组,一组是书法,一组是篆刻,我是两个小组的秘书长之一。展览在1980年的5月开幕。我们请茅盾先生题展标,嘉宾有辽宁省的副省长及日本代表,另外,还请来了舒同先生。
 
    樊利杰:1980年,中国书协还没有成立,也就是说舒同先生还未当选中国书协主席,请他来是你们刻意安排还是巧合?
 
    周志高:筹备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时,我们在北京为成立中国书协发起签名。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努力。经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批示,中国文联成立了中国书协成立筹备小组,舒同是组长,成员共8个人,基本都是北京的。1981年5月,中国书协成立。首届全国展时,舒同即将成为中国书协筹备小组的组长,请他来是有意的,因为有他的参与,这届展览最终被稍后成立的中国书协所认可。
 
    樊利杰:接着,你策划了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
 
    周志高:杂志出版5年了,理论稿件一直不多,从中也可以看出书法理论研究是当时书坛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我和杂志社的同事们在1981年策划了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4月筹备,5月征稿,8月截稿,9月评审,收到600篇论文,共计450万字,舒同、陈叔亮、沙孟海、谢稚柳、徐邦达、杜宣、王学仲、黄绮等老先生都参加了,朱关田,王冬龄、陈振濂等人的毕业论文也拿到了研讨会,最令人感动的是,年近90岁的郭绍虞先生也送来了论文。
 
    樊利杰:当时有赞助吗?所需费用怎么解决?
 
    周志高:会议在绍兴召开,作者的来回车票自理,吃住由当地文化局负责(主办单位之一)。我自己的费用由单位报销。那时还没有私人老板,自然不能像今天这样策划活动。
 
    樊利杰:最终评出多少获奖论文?
 
    周志高:评出了100篇,参加会议的有60篇。研讨的内容涉及美学、继承与创新、兰亭论辩、书法史及有关考证等方面的研究。当时山东曲阜师院有个19岁的小伙子,非常有才,论文入选后,很高兴,喝了不少酒,后来喝酒出了车祸,很可惜。
 
    樊利杰:后来您还做过哪些活动?
 
    周志高:1984年,在河南安阳举办了首届国际甲骨文展览暨学术研讨会。1987年,《书法》杂志创办10周年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书苑掇英——全国中青年书法大奖赛”,要求参与者提供两种以上书体,言恭达获得了第一名。1999年7月举办了《走进新世纪——上海国际书法邀请展》,得到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位名家参与。
 
    樊利杰:中国书协成立时,您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常务理事。
 
    周志高:是的,当时胡公石先生等人共同提名我为理事,大家一致通过。我在常务理事会上是敢于发言的,中国书协第二届主席团选举前,我提出主席团应该有位篆刻家,之后,方去疾成了中国书协副主席。
 
    樊利杰:从您的书法活动历程可以看出,您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甚至更早,做了很多的事情,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您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是有功的,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复兴的见证人。那么,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名和利的呢?
 
    周志高:我的心态很平静,我有自己的原则,并且敢于维护自己的原则。如果在名与利面前放弃自己的原则,作为正直的人应受到良心的责备。我的家乡自古出了很多名人,如郑板桥、高二适,他们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傲骨,我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知识分子不能软骨头,不能为了名利忘记自己。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三生”有幸 满门墨香 下一篇:陈上岷:难以割舍的杨守敬情结
   
  特别推荐
内蒙古发现辽代和元代北方民族摩崖题记
苗重安绘画展在国博举行
“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亮相国博
苏富比拍卖全球增收落槌价1%营运附加费
美国众议院投票决定成立国家拉丁裔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钢结构主体已建成 明年7月前
国博将于今天起推出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
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
金一斌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世名任院长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画“导航寻宝” 图
 
  本月热点
书画巡展通知
巨野书画亮相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
“暖冬送福 文化筑梦”活动——
徐州市金融书协“迎春送福惠万家
《奉天匠人》——《书法 鉴赏皆
别老说书画贵,书画家的艰辛你懂
千篇一律的所谓书画作品该“开刀
南大校园的保洁阿姨,黑板报自作
江苏丰县:名家书画作品公益义卖
农民工书法拿大奖之后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