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简介
李义兴,1951年10月生于开封,笔名黎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书法导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社执行编辑,兼任深圳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书法顾问。
李义兴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以颜体入手,苦临《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及大量北魏墓志,其书风厚而秀,畅而涩,锐意创新求变。
稍微了解一点书法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墨海弄潮展”,那一个个墨海的弄潮儿,以鲜明地域特色的展品,以豪放、雄强的“中原书风”在书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至今想起来,依然让人感觉到激情潮湃。
在弄潮者中,有一个人的作品,十几年过去了虽经岁月的淘洗,并没有陷入到“类”的汪洋之中,反而以独特鲜明的“这一个”愈发凸显而熠熠生辉。李义兴,从开封走出的书法家,在北京写出了一片大天地。执拗、坚韧、突破、创新,腕底一片茫苍气象,不由得让人击节赞叹。
李义兴,笔名黎忻,1951年生于开封。自小酷爱书法艺术,书法的魅力给了他艺术上的顽强毅力。与许多学书者一样,他入手颜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早在17年前就预言,李义兴书法不可限量。在《中原书坛六十四家短评》中,周俊杰这样写道:“《书法家》杂志曾举办过一次全国性书法知识竞赛,题目之难,恐专业理论家亦为之惊叹,然而李义兴这个当时还在工厂工作的、极其实在的未名者,却拿了第一名。其书作以魏体行书为主,兼及草、隶,秀而厚,畅而涩,作品虽无言,但预示了他的未来。”
李义兴习书,早年苦临《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龙门十二品》和大量北魏墓志,打下坚实基础后,锐意创新求变。在几十年的书法历程中,李义兴的创作始终紧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原创性,对于古人与传统的取法,总是立足于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为目标。他对于文化遗存的学习、撷取,总是立足于当代视角,绝不满足于平庸的简单摹古。李义兴的视野十分开阔,取法上从魏碑,下到赵之谦手札,于右任、康有为行书,广泛涉猎,并能在广泛涉猎、借鉴中,使艺术语言的表现服务于自己独特的形式和本体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也就是李义兴之所以是李义兴,而鲜明地异于他人的“这一个”。李义兴不止一次这样说:“不要把他人的创造当作你的指南。可以参照,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当作入门阶梯。但千万不要当作北斗星,当作自己终极的目标。除非大自然,只有大自然中,有着我们永远取之不竭的东西。”李义兴如是说,在艺术创作中亦如是做。
在书法创作的具体技术操作层面上,李义兴也是绝不中庸与骑墙,始终表现出属于自己的倔强的“这一个”。李义兴以魏楷笔意作书,在整幅作品的创作中,喜欢夹上几个极为娴熟精能的草书,为作品增色不少。还有一点就是形式感强,装饰味足。书法家曾广曾经这样写道:“这样处理,虽然能避免学习魏碑极易流于板滞的通病,但弄不好也容易靡弱疲软。由于义兴基础打得坚实,肘腕指力颇强,万毫攒聚,逆入平出,而且能随意挥洒出让人称道的险峭之笔,这不得不使人时常觉悟并重新反思魏体行书的潜在深厚功力了。”魏体行书,简而言之,即魏体行书化,将北魏石刻为主的森严规整的正书与东晋二王或北宋苏黄米蔡诸家俊逸洒脱的风格合而为一,写得放纵雄浑、神采飞扬。李义兴在魏体行书创作的行列中,是先行者、实践者,也是建设者,取得的成绩自然是显著的。
不只是在书法创作上成就卓著,李义兴在书法理论研究领域,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他撰写的论文曾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研讨会、全国书法史学,美学学术研讨会、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并且获得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他还参与编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分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分卷》(任分卷副主编)、《中国书法批评史》、《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等著作。
古人有云:有深邃奇谲之思,宽博旷放之行,率真疏爽之情,然后有汪洋恣肆之文。胸无挂碍则笔如泉涌,思绪滔滔则势不可遏。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义兴赞同贾平凹对“博大与厚重”的呼唤。他说,其实所谓的“逸气”,是当代人作品中的稀缺之物。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息心静气,乃得浑厚”的李义兴笔下能早日写出一种超迈,一种旷野高风。
艺术成就
书法作品曾入选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河南省第二届墨海弄潮展;获第二届河南书法“龙门奖”银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被中南海、宋庆龄故居收藏。
书法论文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讨论会、康有为书学国际讨论会等;获“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参与编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分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分卷》、《历代名碑赏评》等。
名字、作品及传记载入《20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当代中国墨宝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美术家年鉴》、《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河南文苑英华》(书法卷)等。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