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陶瓷收藏的基本功是先辨别新老,现在辨别新老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古陶瓷的器型、纹饰、釉色、款识、色彩等来辨别,除此之外,对古陶瓷的辨别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有”,根据笔者多年的收藏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出,通过古陶瓷的光泽来辨别新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任何古陶瓷,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岁月浸润和空气的氧化,表面都有岁月的沉淀和沧桑,或多或少地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与新瓷不同的“老”光。根据笔者的观察,这种“老”光大致可分为:宝光、酥油光、蛤蜊光、玻璃光、无光、贼光六种,由于历朝历代的瓷器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瓷器,其表面光泽也不相同,加上保管环境的千差万别,导致古瓷表面的光泽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一、宝光
宝光是一种由内发出的温润如玉的光泽,一般具有这种光泽的瓷器,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瓷器。
图1是明宣德瓷器照片,照片上宝光拍摄的比较清楚。
二、酥油光
酥油光又被称为“酥光”,这种光就如同瓷器上蒙上了一层薄膜,同时还有一种温润的玉质感,这种光就像绸缎一样,就如同釉面出汗的感觉。酥油光形成的原因,与瓷器釉料的配方有关.。
图2是一个现代仿品,釉面反光并不“贼”,也没有经过化学处理。有人认为这就是酥油光,就像脸上微微出汗一样。但是给我的感觉这就是“橘皮釉面”,不算“酥光”。 图3是另一件仿品,做的比较好了。釉面的反光是不是“酥光”呢?我感觉这是奶酪光,不是酥光。不过这种光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图4是酥油光
以上图2、图3、图4,仔细对比后,还是可以发现有所不同的。
三、蛤蜊光
蛤蜊光由于瓷器上的釉上彩含有铅,铅经过长年累月的氧化,在瓷器釉面形成的一种透明薄膜,这种薄膜也会产生光的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瓷器大致在150年以上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图5是蛤蜊光
现在做“伪”也有仿蛤蜊光的,其方法是:
把新瓷器放到微波炉加热到内部产生气泡,直到气泡形成破裂现象后,再将其放进含有灰锰氧(高锰酸钾)等染色剂比较强的化学物质锅里煮,半个小时即可染色做旧。识别这种伪“蛤蜊光”的方法很简单,只需用白醋即可洗掉表层假蛤蜊光,另外还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微观仪等,查看是破裂气泡的还是凹陷的死亡气泡,即可以分别出真伪。
四、玻璃光
玻璃光与翡翠上的反光很相似,但是跟宝光又有不同,就像玻璃质感,亮度很高,属于外烁光感(宝光是内烁光感),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很难失去亮光,甚至有些瓷器在土里埋了千百年,依旧是光亮不减。
图6是玻璃光
五、无光
瓷器上面什么样的光是无光呢?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反光,这种瓷器往往都被认为是年代久远的瓷器,这种暗淡失亮的瓷器,原来是有光泽的,后经过长期泥土中的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的腐蚀,逐渐变成了无光瓷器,还有一种无光瓷器是沙漠中出土的瓷器,这种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沙漠表面的瓷器,经风沙长期的冲刷、阳光的曝晒和空气的氧化使表面失光,其表面有不规则的磨擦痕和细密的坑洼特征,不接触沙面的里侧仍保持了原有的光泽(见下图定窑残器标本)。还有一种无光的瓷器,称为“海捞瓷”,这种瓷器也是无光或少光的,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瓷釉本身又含二氧化硅(SiO2)和其它 金属元素,长期浸泡产生化学反应,再加上海底生物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使得海捞古瓷,失去了光亮。
图7是定窑残器标本外部无光
图8定窑残器标本内部有光
六、贼光
贼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光呢?简单说就是刺眼、虚浮于表面的光。这种光几乎是全反射状,并且光线的反射都是在表面,给人的感觉没有厚度和质感。一般呈现出贼光的瓷器,基本上都是新瓷器。
图9是贼光
新光老光对比
图10为老化特征光泽,图11为新瓷光泽,散而干涩。
光这种东西,每个人看到的感觉都有差异,只是理论上的东西还不足以解决实际的问题,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大家还是要多上手真东西,感知真品的“光”感,而真东西往往都在博物馆,我们又很难上手怎么办?中国收藏家协会培训工作管理部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合作,将于2021年10月22日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举办第28期古陶瓷鉴定技能研修班,届时将有馆藏标本70余件可上手,相信通过上手,藏友对上述陶瓷的六种光,会有一个全新直观的认识,想上手馆藏标本的藏友,可以私信我,回复“上手”。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