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陶瓷鉴定的专业人士和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古陶瓷的鉴定都是通过这七个点,进行鉴定的,学会这七点,你也能成为古陶瓷鉴定技术大咖。
古陶瓷的鉴定主要在型、釉、胎、饰、彩、款、工,这七大要点,而这七点也是鉴定古瓷器的诀窍,简单解释这七点就是,工,就是陶瓷制作的工艺;款,是瓷器底部的落款;彩,是指的瓷器表面绘画用的颜料;饰,就是瓷器表面绘制的图形;胎,是瓷器的胎骨;釉,是指瓷器上面那层像玻璃一样的物质;型,是指瓷器的造型(也称为器型),这七点,在鉴定方面缺一不可。
型
自元代前,在瓷器鉴定上瓷器的型是鉴定的根本,瓷器的胎釉是鉴定的关键,而瓷器的型,每个时代的特点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也就有了差异,从而所制作的瓷器特点也有不同,比如清代留辫子,这就是时代的特点。如果一个电影里面出现了清代特征的辫子,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个电影的时代背景。看瓷器也是如此,是宋代还是明代,看其器型。如钧窑花盆,就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器型,当然不乏有后来仿品,这就需要有真伪鉴定技术,这里主要讲时代的鉴定。
明青花
釉
下面我们说说瓷器表面那层玻璃一样的物质——釉,每个时代每个窑釉的配方均有不同,所以说对专业人员而已,釉是鉴定古瓷器的关键,比如两件同样写着“大明宣德年制”的两个瓷器,专家都会仔细地辨认胎釉,如果发现这两件瓷器的釉和宣德时期的釉有差异,那这两件瓷器就有待进一步鉴定了。
明青花
胎
再来说说瓷器鉴定中的胎骨,古时候制作的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烧制的,在温度1200摄氏度才能完成,我们都知道石头也好,土也好,都是含有微量元素,有的含铁高,有的含铝高,所以不同的窑口,其土质含的微量元素不同,这就导致了瓷胎的配方不同。仿瓷,往往都是注意了瓷器的外观,却无法复原古瓷的胎骨。比如宋代官窑,是以紫金土作为瓷器的胎,烧制以后呈紫色或黑色,后仿的景德镇瓷器中,那里没有紫金土,于是就在白胎上刷釉,像这种仿品,专业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饰
下面再来说一下,瓷器上的那些图案——纹饰,自唐代长沙窑开始,纹饰就非常流行,元明之后,可谓是一飞冲天,大部分瓷器都有纹饰。纹饰对于专家而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鉴定要点,很多专业人士只是看一眼纹饰就知道真伪。
明青花
彩
接下来再说下瓷器的彩,彩大致分成彩绘跟颜色釉,其中彩绘又分成了釉上彩、釉下彩。我们常见的釉下彩有青花和釉里红,常见的釉上彩有粉彩,五彩,珐琅彩等。这里单独提下斗彩(如斗彩鸡缸杯),斗彩严格来说鉴于釉上彩与釉下彩中间,属于两种结合体。颜色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颜色釉瓷基本包括了大部分)其彩非常重要,比如一件底款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明青花,只看外观非常漂亮,有些专家一眼就能看出真伪,就是因为用的彩错了(宣德青花以苏麻离青为主,而这种料在成化时期基本已经绝迹了,后世仿制没有了苏麻离青,所以专家一眼就能看出)。
明青花
款
瓷器底部的标识就是瓷器的款识,瓷器的款识是从明代永乐时候开始的,年号款识是鉴定一件瓷器要点,从款识能辨认出一件瓷器的是否是官窑还是民窑,以及这件瓷器属于哪个时代。所以针对于明清瓷器,款识是非常重要的,明清官窑基本都有款,比如“大明成化年制”,字有些歪斜,有种婴儿肥的感觉,但笔力强劲,这也是特点。仿品不是过于规整,就是过于倾斜。
明青花
工
工就是工艺,宋代官窑的瓷器很多造型奇异的都是模具制作出来的,这和后世中景德镇的制作手法完全不一样,起初仿制的人没有真品,也不了解宋代的工艺,那制作的完全不同,还有古代南方的龙窑烧柴,北方用馒头窑烧煤,这都烧制出来的瓷器都是不同的。煤气窑要不没有气泡,要不气泡大小均匀一致(温度气氛恒定),用放大镜很多就分辨出来了。
这七个方面就是瓷器鉴定的诀窍所在,以上只是大致的讲解,并没有细化,很多鉴定的技巧,都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强力的后盾,如果只是简单了解一点,往往只会看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