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是收藏领域中比较受华人圈欢迎的一个门类。玉本身温润的材质以及被赋予的文化特性倍受华人藏家欢迎,然而古玉又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工艺与审美的信息更让诸多藏家欲罢不能。但是笔者发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交流中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老”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开始谈论古玉的工艺、纹饰、神韵。其实这是与近一二十年鉴宝类栏目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文物爱好者不知道这些“鉴宝”其实是一档娱乐节目。笔者从行家理性的可量化的角度谈谈古玉的新老问题。
笔者从包浆,皮壳,沁色三者的关系说明下。包浆是古玉与环境物质接触,环境物质缓缓的包裹在玉器表面,这是个复杂的物理化学的过程。皮壳是玉材发生老化风化形成的一层极薄的老化层。沁色是由于古玉有一定的渗透性,环境物质通过细缝缓慢的沁入玉材内部。
三者是怎么形成又如何区别?
古玉的流传过程中入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厚葬制度从而变相的保护了古玉、古瓷等重要文物。墓道环境各式各样,其内部含有的物质成分也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特点的古玉。
沁是什么物质呢?由于环境物质非常复杂,沁的颜色有黑、红、黄、绿等各不相同。沁的物质成分也不尽相同,笔者从实践以及相关资料中得出大致含碳、铜、铁这几种元素。每块古玉的沁色成分不同,同一种颜色的沁色可能由不同化学物质所表现,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物质,必须打开古玉对其进行分析,也是对古玉的一种伤害。沁的表现有块状,有丝状,有类似水墨晕染状等等,这是与玉材本身的结构所决定。不同的玉材外部看来类似,但是内部密度的分布,解理面,玉缝隙的大小和深度都是不同的,颜色矿物沁入形成不同的沁色表现,这是随机而无法统一的。
▲传世包浆,莹润细腻有韧性
▲生坑玻璃包浆,玻璃化的硅胶结带有油性
▲馆藏生坑玻璃包浆
墓道环境的包浆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地表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为氧、硅、铝,土壤中富含铝氧化物及硅氧化物。古玉在土壤中被富含Al2O3和SIO2胶体溶液所包裹,胶体溶液长年的渗透胶结,形成的硅质胶结层包裹在古玉表面,形成细腻、平滑的包浆。硅质胶结表现为玻璃或油脂光泽,硬度也为7左右。由于致密的硅质胶结层的存在,古玉内结构疏松部位无法从环境中补充填补,所以往往古玉表面结实而内部酥松,往往也是先沁入物质后起包浆。
▲干坑包浆,包浆表现不明显但一定存在
▲包浆硬亮,玉材内部老化疏松
传世环境的包浆又是什么呢?绝大部分的古玉都是出土的,其表面有生坑包浆。生坑包浆在传世的过程中,由于人的佩戴和盘玩让古玉附着上人体油脂汗水等物质,又由于古玉与环境中的水汽、氧气接触。久而久之,古玉表面的墓道包浆发生变化形成了传世的包浆。
古玉的皮壳是什么呢?皮壳和包浆没有绝对界限,在包浆最内层保留着有一定玉质晶体结构的物质,因为这层物质保留着玉的晶体结构,所以可称之为玉。然而又由于发生的老化分化,又不完全是玉的晶体组成,所以表现出与玉迥然不同的光泽表现。
▲和田玉的皮壳光泽
笔者介绍了下古玉的包浆,皮壳,沁色。从这三种物质的形成过程为接下来了解古玉鉴定做一定的知识储备,下期将会介绍如何从包浆,皮壳的特点断定古玉的新老。
(以上内容由老妖学生小沈原创)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