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玉琮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极具神秘色彩。(来源于网络)
新石器时代“疑龙山文化”玉琮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
新石器时代或以后 玉琮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权贵才能参加祭祀活动,因此,玉琮在当时也被看做权利、身份、财富的象征。
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先民还会在一整片权贵家族墓地中刻意选择、制作、埋葬仅一件最为巨大沉重的“琮中之琮”——“琮王”,作为展现全家族至高无上威严的“家族重器”。
现今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良渚玉器中最闻名遐迩者,即是当时反山墓地中出土的琮王。
瑶山琮王
玉琮历史文化久远,从现有考古材料分析,这些“外方、内圆、牙身”的典型玉琮,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出现。其最早的年代是安徽省潜山县发现的薛家岗文化。
此后,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都相继发现,主要有大坟口文化、龙山文化、良诸文化、石峡文化、齐家文化和陕西华县客省庄二期文化等。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玉比普通的石料坚硬的多,加工起来很困难。良渚时期治玉的工艺,大致有切割、打样、钻孔、琢纹、研磨、抛光等工序,已经具备了后世玉器加工的所有技法。
良渚玉琮的主要材质叫做透闪石。透闪石玉是个不亲民的学名,其实它包含了我们熟悉的羊脂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和碧玉。
玉器加工,首先要将大块的玉料切割成毛坯。
工匠用柔性的线状物如麻绳、马尾、动物筋等,将两端绑在弓形木器上,制成锼弓或直接用手攥住线状物的两端拉动,搭配解玉砂(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为“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分别从坯体两侧向中间切割,快接近时再敲落玉料。
良渚时期,大件礼器日益增多,大面积切割的难度随之增加。
在良渚玉器上有许多的钻孔,一是为了实用,二是为了美观。钻孔有管钻、实心钻和琢钻等几种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转动钻杆,才能将坚硬的玉石钻穿。节数越多的玉琮,钻孔的时间自然越长。
良渚玉器纹样的线条或坚挺刚劲,或圆滑流畅,可见良渚人使用着一种游刃有余的雕刻工具。
由于玉的硬度很大,采用的工具也一定十分的坚硬。工匠刻玉使用的工具众说纷纭,有鲨鱼牙齿说、玛瑙说、燧石说、钻石说抑或是绳类混合砂砾说。
良渚晚期的玉器薄厚均匀,器表光洁,可见研磨水平之高。玉器的抛光已经超越了实用目的而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最早的抛光技术推测是用解玉砂磨制器表,使之平滑光洁。藏数千年,虽然大多都发白,但仍有一些依然润泽光亮。
一件透露着玉石独有的温润光泽的良渚玉琮
就这样在古代先民的智慧中诞生了
大二节玉琮
新石器时代或齐家文化 玉琮
这些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的玉琮,最早者距今有五六千年,最晚者也有四千年左右。
这种具有特定造型和意义的玉琮,是从何种器物,或仿自什么形状物制作及其含义等诸问题,早已引起人们注意,并有了一些探讨。
良渚文化 青玉兽面纹玉琮
综观各说,概括起来有如下数种说法:
一是依古代“天圆地方”说。既然“璧圆象天”,是仿“天圆”制为璧,那么玉琮的外方就是仿“地方”说而作。
二是认为琮的前身是古代房子中的“木柱”,也就是说玉琮之形来自“木柱”。
三是认为大地属阴性,而手镯又多是妇女用器,因此,手镯是玉琮之前身。
四是认为玉琮是由古代织机上某一附件演变而来。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玉琮在外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均有出现,到了清代尤为推崇,尤其是爱玉成痴的乾隆,更是把玉琮文化发扬光大!
清乾隆 御制饕餮纹旧玉琮
清乾隆 御制剔彩春寿琮式套盒 (一对)
清乾隆 铜鎏金银珐琅琮式香熏
清乾隆 仿官釉琮式小瓶
乾隆皇帝对古玉琮情有独钟,他曾将玉琮制为笔筒,“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不仅如此,上图这些仿琮式制品均来自乾隆的前卫思想。
几千年岁月风云流变,玉琮的雕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比如早期纹饰多为兽面纹,中期为神人兽面复合纹组成的“神徽”,晚期简化为人面纹。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创作形式上更加随性自由。
清咸丰 祭蓝釉琮式瓶
其实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尘封着一段段曾经鲜活动人的历史剪影;正如玉琮虽小,但良渚先民却将社会与信仰的重大议题灌注其中,以之昭示着中华文明那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权力。正因为此,虽然与良渚玉琮的相逢跨越了五千年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在凝视它的瞬间,体味到“古即为今”的亲切与启迪。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