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金石篆刻 >
 

“瘦、透、漏、皱”的中国赏石文化,是如何“道法自然”的?

时间:2022-09-27 11:36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利用天然石块当武器,新石器时代制作打制石器,直到今天现代花岗石、大理石、板石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材料。人类在上百万年中对石头的使用中,逐渐产生了''石文化''。

作为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天然石为主要的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被称为''赏石文化''。它的表是 ''形质纹色 '',里是 ''道魂气韵 '',两相结合的相濡、相融、相谐,就是中国赏石文化之内涵 。

毛主席说过:''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人类文明的奠基是从石头开始的。观赏石文化脱胎于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石文化的重要分支,并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心境艺术,是中华民族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哲理在石文化中的反映与延伸。

一、赏石文化的形成

赏石文化的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女娲补天 ''等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观赏石文化率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发展,伴随秦汉园圃的出现, 观赏石也逐渐地流行起来。秦、汉时代的阿房宫、上林苑等园林中都有许多景石,产生了一种以''一池三山''为手法的园冶传统。东汉、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很多达官显宦的住宅、宫观寺院都非常重视景石的运用。

魏晋时期,赏石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寄托。人们于外挖掘自然之美,于内挖掘人格之美,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又使得文人士大夫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赏石文化在越来越大的需求中得到发展。

宋代赏石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宋朝赏石的主流人群。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人乃天地之灵,石为天地之本,灵本与固,则通神,其乐无穷''之说,赏石风气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广,以石养心,以石修身,以石悟道之风风靡一时。在宋代经济繁荣和知识发达的背景下,赏石文化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细致,内涵也更为丰富,并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明清时期,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民间藏石开始兴起,赏石从实践到理论已发展得极为成熟。不仅皇帝、士大夫造园置景,一些地方财主也附庸风雅大造私家花园。许多立峰名石被采集作为园林的景观标志,许多造园专著和石谱相继问世,许多写石诗画精彩纷呈、造诣高超, 中国赏石文化达到全新的高度。

二、赏石的审美

观赏石是承天之灵,借地之力,浑然天成地显露出大自然的风采和超凡脱俗、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

赏石是一门艺术,属于文化范畴。赏石知识所涉及的领域,上至天文,下达地理,纵观历史,横听哲学,粗分实用,细缕美术。所谓''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中国传统文化把奇石与人的风骨相系,以''瘦、透、漏、皱''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道法自然''的标志之一。

历史上玩石之人不在少数。唐代宰相李裕德 、牛僧儒虽因党争不和,却都痴石如迷;陶渊明于庐山醉卧石上,元代张养浩为造园置石而弃官,宋代米芾因爱石被后人敬为 ''石圣'',李白 、杜甫、白居易、柳宗元 、刘禹锡 、杜牧都曾为石头咏诗赋词。

奇石美在天然,巧夺天工,给人以变幻、神秘的享受,集百美、千奇、万变于一身。这种独特的天性,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美学观念上''神贯于形''的共性,崇尚神似大于形似,把神似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的目标。

奇石各部位的轮廓线 要求''宜曲不宜直'',追求线条流畅、明晰。其形宁拙勿作,不失天真 。赏石宁可保留石之拙,也不要人为做作,要求保留奇石体形体的线条走向、力点、动感,方能全面展现石体不可人工再造之美、天然之奇之美、形态不似胜似之美。

清代大书画家、藏石家郑板桥认为:''石以丑而雄,以丑而秀。一块怪石看似凹凸不平, 险怪横蛮, 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 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好,丑陋之中存至妙。这样的丑石, 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三、赏石文化的内涵

宋代是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与宋代的''小国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态有关。与汉唐时代的开疆拓土、雄浑大气相比,两宋偏安一隅的状态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变小,对儒、释、道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研究更加精微细腻、纵深悠远。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无疑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培植了丰厚的土壤。当时的文人政客在官场失意,便产生了逃避世俗的念头,既在官位,又欲归隐,而奇石便成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因此,大则建园,小则置案头,以奇石窥天地,以期实现餐云卧石、枕石漱流的人生乐趣。

经济的发展和富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宋代赏石文化更加世俗化,赏石主体除了上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之外,经济富余的富民阶层也加入了赏石的大军。宋代赏石文化向世俗化、平民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富民社会造就的''士绅社会''有很大关系。这些富民阶层是在宋代经济政策宽松、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他们拥有财富,却无任何特权。依靠自身力量兴起的富民阶层维持其家道不败的根基就在于财富和文化教育。因此,富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推动了宋代赏石文化的兴盛。

除了入室作装饰,赏石还可以入园作景观。宋朝入园的奇石设计的风格更加清新、细腻和精致,展示了宋代园林的新水平,继承了晋人对风骨的表现,强调意境,着重渲染''神似''。奇石成为一种常见的造园材料。

到了明清时期,赏石文化深受雅致精巧的审美理念陶染,江南地区的园林日趋精巧,重视''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的空间之美,文人''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审美趣味展露无遗。而此时的皇家园林,也随着上层社会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用赏石逐渐取代假山或者叠石,成为宫苑中出现的新的观赏装饰。

在清朝的颐和园中,不仅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一些形状奇特观测石也为皇家园林的带来了别样的情致。颐和园的石丈亭中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南太湖石,被认为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石头。此石犹如伟岸丈人,慈眉善目,傲然挺立,有''京城传世名石独峰之冠''的美称。乐寿堂除了巨大的青芝岫外,还有两个小的太湖石,与院内的铜鹿、铜鹤、铜花瓶形成了一个方形。这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理念在园林中的反映。

四、四大名石

中国古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石'',是赏石艺术的典范,是赏石文化内涵的精粹。

1.灵璧石。灵璧石又称磬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号称 ''天下第一石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石音清越,犹如古代的乐器''磬''。灵璧石姿态万千,质地坚韧纯净,温润缜密,纹理丰富多变 ,光泽凝脂,色彩斑斓,以黝黑如漆最佳。北京社稷坛的 ''青莲朵''便是灵璧石的代表。

2.昆山石。产于江苏省昆山城外玉峰山。昆山石质地晶莹雪白、润泽剔透,表面褶皱纹理丰富细腻,晶簇、脉片形象结构呈多样化,有''孤根立雪依琴荐, 小朵生云润笔床''之誉。昆山石产量相对较小,极为为名贵 。

3.太湖石。 产于江苏省太湖的禹期山、鼋山。白居易有诗曰''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说的就是太湖石的突兀挺拔、玲珑多姿 、巧胜奇趣 。太湖石最能体现 ''瘦、漏、透 、皱 ''之秀美 ''。太湖石以在水中者为贵,质地致密坚韧 、沉实浑厚,纹理疏密相间 、凹凸曲折,素淡清雅,是堆垒假山首选,特别适宜布置苑囿庭院。

4.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英德山一带。其质地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以黝黑为贵 。英德石多具峰峦壁立、层岚叠嶂、纹涌奇崛之态,有''英石无坡 ''之说 。

五、赏石之''道''

''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情人情, 以石陶情'',说的是赏石能够怡情养性、清心宜人。自然奇秀、朴实无华的奇石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洒脱, 颐养一份恬然的心态和悠远的情怀,表达出赏石者的文化、知识、人格、艺术、修养的底蕴和内涵。奇石既有豪放之美、粗犷之美,更有婉约之美、细腻之美。

赏石文化的内涵可以用''道魂气韵 ''四个字总结。''石道 ''即遵循天道 之道,道法自然;''石魂''是赏石者人格的化身,包括赏石人生命的动力 、人生的内涵 、理想 和方向;''石气''是人类赋以奇石的美丽内在升华 ,是将奇石内外的统一糅合成一种无声无息的 ''气'',是坚贞、永恒 、沉静、浑朴的品格;''石韵''是与人的感觉有关的美学特征,是对赏石 、品石、读石的感悟。

《灵石记》上说:'' 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 孤高介节,君子也。 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 然叩之温润纯粹, 良士也。''千姿百态的奇石是大千世界的缩影,那悠远清隽的风格,于情致之中显露的人生哲思, 使人清心益智,化躁为安,化忧为乐, 达到怡人眼目,怡人性情, 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境界。人们在赏石过程中也能得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综评

追溯赏石文化之源,解构''石''之意象,能让人更好的理解赏石的文化精髓。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透映出东方赏石文化特有的奥妙、神秘。赏石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连在一起,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连在一起,与仕途的体验连在一起,与抵御大自然的心境连在一起。

只有正确理解传统赏石文化之精髓,才能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度商品化、炒作化的赏石浮躁环境中静下心,回归赏石的本来趣味,熔铸美的情感,更好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文人赏奇石,太湖石,幽云 下一篇:平山郁夫收藏:石雕、青铜造像
   
  特别推荐
散落在全球各地博物馆的琥珀蜜蜡老摆件,美爆
平山郁夫收藏:石雕、青铜造像
“瘦、透、漏、皱”的中国赏石文化,是如何“
文人赏奇石,太湖石,幽云
说一说山形石的欣赏境界
你了解青金石吗?
田黄怎么鉴定?值多少钱?
如何看一块和田玉籽料的皮色
如何看一块和田玉籽料的皮色
萤石——传说中的夜明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中国“天工奖”系列
闲章不闲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