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竹,爱其秉性超凡脱俗。竹编、竹雕、竹刻字画、竹装饰品等在各地皆流传。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竹刻名家辈出,竹刻天然造化的艺术品位尤为凸显,成为人们十分欣赏的艺术瑰宝。1958年,上海人士何天龄给南京博物院捐献的一件竹雕渔翁得利,实乃竹雕瑰宝中之瑰宝。
竹根雕渔翁得利: 高16.2厘米、底径12.5厘米。用老竹根茎雕刻,以圆雕技法,随形赋意,雕一老翁趴在大鱼篓上的形象。渔翁腰挂小鱼篓,右手提两条鱼,脸上充满丰收喜悦。雕刻技法之粗犷处,如衣褶、鱼篓、水波等,大开大阖,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处如发须、五官等,特别是人物表情则刻画极其细腻,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极为写实。虽然是相貌清癯饱经风霜的渔翁外形,却丝毫不掩其仙风道骨,表现出知足常乐、超然物外的气度。作者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整体刀法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精湛,虽然无款识,但从立意、刀法可知,应为明末清初竹刻高手所作。
表现渔翁捕鱼形象的竹雕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所雕竹雕渔翁。这种渔翁趴在大鱼篓上的形象,目前发现的竹刻中,以此为最早。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竹雕渔翁得利在图录中首次发表以后,类似形象的工艺品竹刻、木雕、玉雕等风行起来,特别在仿古雕品中被大量使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