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森林正在进行贺兰砚雕刻
贺兰石砚雕刻在宁夏产生和存在了至少300年,这期间出现了很多造诣颇深的雕刻艺人,而家住银川市德胜四村的闫森林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贺兰砚雕刻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今年,贺兰砚雕刻技艺正在积极申报银川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昨日,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雕刻人生。
出生于1952年的闫森林初中毕业后当过瓦工,1973年调入当时的银川市贺兰石雕刻厂,跟从既是师傅又是父亲的闫子江学习贺兰石雕刻技艺。用闫森林的话讲,“闫家砚”跨越百年,经历四代,他的父亲是宁夏贺兰砚雕刻技艺得以传承下来的重要人物。在雕刻厂的13年期间,他边工作边跟从父亲学习贺兰砚雕刻技法,雕刻技艺也在逐步提升。1986年由于工作需要,阎森林调入银川市贺兰山滚钟口管理所工作,在每天与贺兰山亲密接触的时间里,他继续从事贺兰砚创作。2003年退休后的闫森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贺兰砚创作中。
雕刻前需要根据每块原材料的大小、纹理进行构思设计,进行多道程序的手工打磨,直到打磨的石材摸起来像宝宝的肌肤一样细腻才算完成,而这样的过程仅仅占一块石料雕刻时间的二十分之一,最关键的还是雕刻过程。闫森林的雕刻习惯是手里雕刻一个,眼前还要放着另外一块石材,等手里这块贺兰砚雕刻完毕后,另一块石材的设计方案也已在脑中盘算好了。“痴迷石头”是邻居对他的评价。由于贺兰石天然具有深紫、豆绿两种颜色,因此一块石材在切割时常常要根据色彩搭配临时改变设计方案,闫森林常常能“化险为夷”,将意想不到的状况处理得非常精当,使两种颜色形成的图案美观协调。
闫森林对贺兰砚的执著用他的话讲就是“只计较艺术效果,不计较经济成本”。他的每件作品制作时间在20天至三个月不等,由于手工制作的独特性,每年最多制作10件作品。从2003年迄今,由于没有合适的售卖途径,闫森林的作品只是通过朋友介绍来进行出售,所得的收入也仅仅能维持他的原料供给和基本的劳工费用。作为贺兰砚雕刻技艺的代表——“闫家砚”,去年9月,“闫家砚坊”被请进了银川文化城,闫森林也作为贺兰砚雕刻技艺第四代代表传承人,继续在贺兰砚的开发利用和艺术创新上作出新的贡献。
然而,这凝聚着四代人心血的贺兰砚雕刻技艺,目前正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闫森林担忧地告诉记者,由于学此技艺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并形成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一般不愿学此手艺。目前缺少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接班人,一般从业者也因技艺、原材料、销售等原因,收入大都不高。现在市面上大多都是安徽、河北、河南等外省有一定制砚技艺的农民工在从事这一行业。因文化水平、美术素养都不高,只能是一种打工谋生行为,因此产品大都是复制品,艺术品位也不高,长此以往势必会危及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记者昨日从银川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了解到,针对闫森林担忧的问题,银川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正在积极将贺兰砚制作技艺申报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让贺兰砚雕刻技艺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