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有偶用滑石制印,由于滑石石质粗劣,多用于殉葬印。古代玺印是以实用为主,因而多采用质坚耐久的铜、玉为印材。
元末,著名画家王冕偶然发现花乳石可制印,这可说是石材跻身艺术之林的开始。到了明代中叶,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效果很好,从此就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这时印石的欣赏方位,还侧重于篆刻的“印面”(刻印文的一面),后来推及到边款,至于印石除石质(如冻石)外,其它纹理、色彩等等,都还未特别列为欣赏的方位。
后来随着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印石的大量开采,人们在印石的欣赏上视野才渐渐扩大,清代陈克恕在《篆刻针度》里就写了许多印石的特点,如:青田石,理细腻,温润,通体明莹;鱼脑冻,色白如鱼脑;宁波大松石,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动;寿山石,色分五彩,质细为玉;昌化石有五色,纯鸡血红为最。像寿山田黄和昌化鸡血更被用于宫廷内皇帝的御用之物,而朝野之官吏、雅士、文人也争相收藏和赏玩,历史悠远的书画艺术造就了一批众多的篆刻名家:文彭、丁敬、邓石如、奚冈、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等。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出产印石的地方却不多,较为知名的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印石的种类细分能分出数百种,但上等的佳石也就十几种。有以地名而命石名的。也有以质地和色彩而命石名的,还有以开矿者或象形而命名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