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谭泉海擅长陶刻装饰,对金石篆刻、书法绘画、造型设计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作品或俊秀细腻,或粗犷奔放,自成独特风格。他刀法精湛,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还是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凡他刀锋所及,必能准确体现理想的艺术效果。他追求 “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艺术,在壶上凝炼出如惊涛拍岸的万壑松风,让方寸紫砂,容纳了整个世界,有了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
大师之间都有其共通点,那就是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其自成一派的风格和特点。谭泉海的特色很突出——擅长陶刻装饰。他对金石篆刻、书法绘画、造型设计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作品或俊秀细腻,或粗犷奔放,自成独特风格。他是如何成为一代陶刻大师,在紫砂壶上演绎出唐碑汉瓦神韵的呢?
紫砂界把刻陶的人叫做“刻字先生”以示尊敬。因为从事紫砂陶刻工艺的人不仅需要学习技艺,还要有很深的书画功底。谭泉海是江苏宜兴和桥镇人。其父是个老中医,练就了一手好字,也经常帮人家的店铺写写招牌。谭泉海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书画。
1958年,谭泉海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
谭泉海在大师这条路上的第一步,是学磨刀。任淦庭要求徒弟拿一把刀,把平的磨成尖的,再把尖的磨成平的,如此反反复复地练习,等到掌握好刀要磨到什么程度之后,才开始学习运刀。几年时间下来,谭泉海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他从业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及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他的刀锋所及,必能准确地体现他想达到的艺术效果。
陶刻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刻底子”,即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再用刀沿着墨迹镌刻,说白了就是“依葫芦画瓢”;另一种则是空刻,以刀代笔,直接在泥坯上运作。
谭泉海当然不满足于只会“刻底子” ,他追求的目标是真正独立表现自己的陶刻技艺,一种“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艺术。1975年,他在中央工艺美院陶刻班学习的一年时间中,不仅充实了理论知识,丰富了书画技艺,还扩大了艺术视野。书画装饰、金石篆刻逐渐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而且表现手法多样,细腻多姿之中不乏豪放拙朴之神。
在多年的创作揣摩之中,谭泉海也不停地总结和概括,比如,用细腻秀气的刀法,可以表现具有装饰类效果的题材;用粗犷的手法,可以再现对比强烈的调子,如木刻、剪纸类的风格;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柳丝描、铁线描、兰叶描、丁头鼠尾描等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到陶刻当中来;秦汉瓦当、石刻、钱币等摹古形式也可以恰当地运用;各种形体的中国书法则采用钝挫、舒展的刀法。
1979年,谭泉海在特大型的双耳芝麻扁瓶上,雕刻了《雪雁图》。这是他用陶刻手法有机再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尝试,为他独立表现陶刻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
他的作品“万壑松风陈设圆筒”,勾勒劲健,苍劲凌厉。他1983年参与设计、雕刻的“鼻烟瓶”和“十三件小壶”在传统形式中体现了陶刻装饰的韵味,器形别致丰富,装饰手段多样,十分耐看。1992年,在京参加“两会”期间,琉璃厂的帝王头像火花再次激发了他的灵感。他费时数月收集到从炎、黄二帝到清末宣统100位帝王的头像,精心制作了帝王头像鼻烟小瓶。面貌不同、神情各异的帝王集结在小小鼻烟瓶上,蔚然大观。1984年,他应邀在顾绍培的双耳大瓶上镌刻100个字形不同的寿字,是为“百寿瓶”。“百寿瓶”备具中国传统金石、篆刻的格调,形成了高雅脱俗的拙朴风貌。1999年世纪之交,他构思创作了“千禧千寿世纪瑞祥双耳瓶”,充满浓郁的吉祥色彩,是继“百寿瓶”之后的又一力作。2000年开春,他创作了“凤耳博古八寿瓶”,在状的陶瓶上以秦汉瓦当、肖形印、古钱布币、古编钟、青铜爵器、汉画像石等8种古老图案表现寿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质朴和厚重,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谭泉海的书画技艺和刀笔功夫。
谭泉海一方面在继承和超越,一方面也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紫砂的传承。他两个女儿,都是既能做壶又能做陶刻的工艺美术师。陶刻工艺在谭泉海的家中就得到了传承。在陶刻工艺的发展方向上,谭泉海提倡各种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出精品。
谭泉海相信,只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借鉴其他工艺的精髓,紫砂工艺一定会有更新、更大的发展。
纵观谭泉海几十年来的陶刻生涯,一把刻刀刻出的诗、书、画、印,体现在壶中的却是如丝如缕、惊涛拍岸的万壑松风,让这方寸紫砂,容纳了整个世界,有了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
谭泉海
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主建国会宜兴市总支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顾问,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特聘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