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金石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中心,也是浙江省的传统地域文化品牌。自2003年转企改制以来,印社开掘印文化篆刻新里程,社团成员持续增长,拍卖公司成绩喜人,印文化博览会影响深远……改革,让文化老字号光大品牌、壮大产业;改革,让百年印社、千秋金石再现辉煌。
这段时间,在郑州、成都、天津等地,西泠印社的新社员选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样的人才吸纳会,西泠印社已经举办了5届,每次举办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年轻印人参与。
而在改制前,西泠印社曾经遭遇掌门人缺位、印泥商标官司、高级人才流失、产业亏损、孤山社址常年失修等生存危机。
百龄印社,路在何方?
只有与时代同行,西泠印社才会属于今天。
西泠印社探索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尝试走“繁荣社团、提高品牌含金量,促进产业运作;壮大产业、提高收益又有效反哺社团”的发展道路。
印社建立起篆刻、书法、国画、鉴定收藏、社史及印学等一批专业研究室,举办与西泠印社地位与形象相称的各种学术、创作活动,并以此为平台,吸纳社会知名学者、艺术名家,逐步建立起一支艺术、年龄、地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介绍,社里现有400余位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
“新鲜血液的注入,对印学传承和发扬大有好处。”陈振濂说,新社员给金石篆刻带来创作新风气。年轻社员多变的创作风格,也促使老社员创作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优秀印章。
西泠印社的学术研究从以往专研印学,逐渐回归到创社初期的诗、书、印、画同步的轨道。原本5年出一次的论文集,现在每年出版,新推季刊《西泠印社》也颇受海内外专家好评。同样在金石学研究上,上自印玺泉刀,下到有关金石的乡邦掌故等,都由社员集社会之力汇聚到这里,前来交流的国内外金石学研究者纷至沓来。 2009年,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西泠印社已衍生出西泠拍卖、西泠出版、西泠鉴赏、印文化博览会等知名品牌,拥有国家级艺术团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老字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七大国字号荣誉,形成涵盖社团、产业等立体化品牌体系。
以文养文壮产业
今年7月,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举办成立近6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拍卖额6.526亿元!同时创下了最高拍卖额纪录,公司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拍”。
年轻的西泠拍卖能够在全国拍卖市场脱颖而出,其立足印文化的独特经营思路功不可没。2005年至今,西泠拍卖调整专场、拍品结构,提高中间价位区间的拍品数量和质量等方式,创造了众多中国艺术品业的第一次。举办了世界拍卖界的首个印章专场、国内首个雕塑艺术专场,推出了历代供石等特色专场。
西泠印社产业链环环相扣。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改制后以艺术、休闲、收藏为定位,积极引入现代经营业态,抢占市场份额,在国内艺术品会展业中第一次提出“印文化”概念,自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的印文化博览会,成为西泠印社重点打造的新型业态和具有业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今年,西泠印社投资1200万元,进驻杭州市区最大的文化消费商圈西湖文化广场,打造8000平方米的高端画廊“西泠艺苑”。10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将推出《沙孟海全集》,而汇集众多私人藏家绝版收藏的第二届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典籍大展,同样值得期待。
据统计,改制后的西泠印社,产业总体销售收入增长6.2倍,经营性国有净资产从改制初期的1698万元,发展到2009年的10492.7万元。如今,西泠印社的产业经营已开始反哺社团发展,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及相关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