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近访中国民间篆刻艺术家唐亚东老先生

时间:2010-10-23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新华网)

    德艺双馨堪楷模,老骥伏枥夕阳红

    ---近访中国民间篆刻艺术家唐亚东老先生     

    《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这样记载道:"唐亚东,艺名寿石,俗子。1931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国民协会员、安徽省民协会员、六安市民协主席。竹刻及篆刻成就先后在六安以及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展出或展销。新华社、安徽日报、安徽省电视台等报刊多次发表其作品及专访报道。其姓名及艺术成就被收录入《安徽文艺家名录》、《安徽当代美术家人名作品图录》、《锦绣安徽》等书。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协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曾获得电子工业部优秀技术成果奖,电子工业部全国科学大会奖等。1994年论《在机械仪表仪器版面上刻字之我见》一文,发表在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学报上。"

    他只有小学学历,却赢得了民间篆刻家的桂冠,受到著名画家张建忠的称赞:竹刻、金石、仪表雕刻等皆"技艺精湛,出类拔萃",实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原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政协委员唐亚东老先生。

    其实认识唐老已不是最近的事了,但真正了解唐老却是最近的事。翻阅有关他的资料和走访一些熟知他的人才得知,这位耄耋老人,却有着这么多让人感怀的往事与不平凡的传奇经历。带着崇敬和期盼的心情,希望老人能打开话匣子接受我们的深入采访。

    在安徽省六安市明都花园后面一条幽深的小巷里,有一个简朴的小院;院落里有枝虬错结的葡萄藤、紫薇和樱桃树。晴朗无风的日子里,人们经常见到树下有一位面目清癯、满头银霜的老人,在细碎的阳光下,精心刻字。这位老人就是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2010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联合会授予全国仅50位"第一届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金龙奖"的唐亚东。

    唐老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而他给人的印象却很年轻,在六安艺术界,人们都尊称他为宝刀不老的刻字老人。在过去近70余年的光阴里,他忘我奋斗,从一个毛笔商店的小伙子逐渐成长为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表彰的民间工艺美术家。每当回首人生峥嵘岁月,他总是自豪地说,我是个自学成才者。

    唐亚东,学名唐克明,生于1931年。他是在六安老城墙根下长大的苦娃娃,上至五代全都赤贫。父亲十分勤快,靠做豆腐、烤烧饼等小买卖维持生计。8岁那年,唐亚东的母亲因病辞世,父亲不久又沾染上了赌博恶习,无心问津豆腐作坊,唐亚东于是成了一个失去父爱母爱的苦孩子。是祖父将他领养,14岁时送到叔父开的"极品斋"毛笔店当学徒,从此开始了刻字生涯。少年的唐亚东只好跟着开毛笔店的叔叔过日子。

    1938年夏季,侵华日军攻占古城六安,年仅7岁的唐亚东与家人一起逃难到乡下老家马家庵,那里有成片的玉米地,茂密的青纱帐成了逃难人的唯一可以躲藏之地。晚上,一听到狗叫声,唐亚东就会被惊醒,以为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农村里蚊虫特别多,一觉醒来,一摸身上全是蚊虫叮咬的伤口。唐亚东由于年少无知和好奇,经常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躲在青纱帐的后面,偷窥日本鬼子。他回忆说,日本鬼子从大路上开过时穿着靴子,直着腿走路,发出"咚咚"的响声,明晃晃的刺刀上经常挂着从乡亲们家里抢来的鸡、鸭等家禽,口里叽哩哇啦地叫唤,耀武扬威地样子让乡亲们恨之入骨。有一次,由于不小心,鬼子发现了青纱帐里的人,就朝里打枪,子弹呼啸着在耳边飞过,手无寸铁的乡亲们被惊吓得趴在地上。唐亚东的年纪虽小但很机灵,他顺势趴在了地沟里,很容易就躲过了敌人的子弹。但这件事却教育了他,让他懂得,日本鬼子是最可恨的敌人,一定要发愤图强才不被人欺负,就在几天之后,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姑姑差一点被日本鬼子的刺刀捅死,原来鬼子进村时,姑姑没能跑掉,只好躲进屋里,碰巧屋里的墙壁上靠着一个大竹编的团笆,姑姑就把竹团笆搬到墙角靠住,自己就躲在团笆的后面。鬼子进屋后,见什么就抢什么,见什么就砸什么,还用刺刀乱捅,大团笆被捅成了马蜂窝,万幸的是,姑姑因为人小,竟然躲过了刺刀,没被捅伤,鬼子走后,姑姑见到了唐亚东再也忍不住惊吓,抱着他痛哭起来。

    从乡下回来时,唐亚东已经9岁了,由于家穷,先是跟着父亲做豆腐、卖烧饼,无论多辛苦,仍然是吃不饱肚子。但是,家人并没有因为家贫,就不让他上学读书,是祖父想办法把聪明的唐亚东送到了当时城里的小学校里去读书识字。在此后的学习中,唐亚东过人的聪颖逐渐得到发展和展露。

    走进学校的唐亚东几乎是空着肚子读完小学的,有很多次,他放学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冷冷清清,土灶上没有做饭,他知道家里又没有米了,于是,他又默默地背起书包再回到学校里去。虽然缺吃少穿,但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却只用了五年。天生聪颖的他其实也爱玩,但从不贪玩,总是在别的小孩撒野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做点杂活。唐亚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记忆力特别好,那时因为家贫买不起作业本,他就坚持在课堂上将当天所学到的课文背诵下来,五年里,一天作业没做过,但每次考试他都是前三名,而且,所有书本都可以倒背如流,在班上无人能及。在三年级,由于他成绩突出,学校破格让他跳级到五年级。12岁读小学那年,见一同学会刻私章,大家都去请求,十分羡慕,他也满怀希望地跑去:"给我刻一个吧!"不久,别人的私章都拿到手了,唯独他的章子却无踪无影,幼小的心灵颤栗了,泪水"叭叭"直掉。他揩干泪水,发誓:"要悄悄学会刻章,要超过那个轻视他的同学,要叫众人都来求我!"那时学校里有如同今天学校劳动课的"劳做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件手工。别的学生做的都是泥巴玩具,而唐亚东因长期给叔叔的毛笔店刻笔杆子,练就了在竹子上刻字的功夫,于是,他就找来竹子在上面刻了几行字,没想到,竟然在全校得了第一名,小学校长还专门在大会上狠狠表扬了这位只有13岁的"能工巧匠"。校长的鼓励就像春雨一样打在他的脸上,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对刻字更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毕业后,唐亚东因家里的需要,辍学回家继续给叔叔的"极品斋"毛笔店刻字,一干就是三年时间,直到六安解放前的1947年,他才再次有机会重新上学读书,但这次读的却是一个姓王的秀才办的私塾,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并且只算是旁听生。同时,他依然是私塾学堂里的尖子生。

    那时,私塾先生要求他读儒书《幼学琼林》,一天要背诵250字左右的古文,许多不用功的孩子一天下来还吭坑吧吧地,而唐亚东一天下来却能背诵600字的古文,超过所有正式学生。一开始,王秀才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总认为他是抄袭别人的。有一天,先生把所有的学生叫到一起说:"我背诵一首诗,你们几个听好,我一会要考考你们的记性,能记住吗?""能记住"。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先生就背诵了一首十分拗口的打油咏雪诗。先生念完后吩咐道:"你们马上在纸上给我写下来。"于是,十几个学生分头默写打油诗,但由于记不住,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写下来交不出卷子,两个好一点的,也才写出两句。唐亚东这是真正发挥了他强大的记忆优势,只片刻功夫,十句打油诗一句不落地全部写了出来,完整的交了卷子,他这一写令全场的人为之愕然。一直对唐亚东的记忆力持谨慎态度的王秀才也禁不住赞叹了一句:"实在是了不得。"只读了三个多月的私塾,但这为唐亚东后来的汉文功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读完了私塾就在叔叔的要求下,又回到了"极品斋"毛笔店当起了刻字工,但这时,他在叔叔眼里已经是一个"文化人"了,因此,叔叔又安排他兼职做店里的掌柜人,替他管管帐目,唐亚东此时就从小伙计升了一级。从此,初涉商海的唐亚东逐渐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刻字艺术之路。

    当时的六安城里有好几家毛笔商店,其中尤其以"一品斋"最为著名,由于一品斋的毛笔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到过银质奖章,所以,一品斋的老板最阔气,许多同业者都仰其鼻息,人们常谈论的是一品斋夏老板手上的那块金表,当时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见过手表。

    叔叔的极品斋毛笔店生意虽然不如一品斋的好,但比起其他的铺子还算好的,经常积活,叔叔不会刻字,又不愿意请人帮工,所以就让唐亚东学刻字手艺,这样一来他既成了掌柜人,又成了刻字工,一举两得。在又圆又滑的笔杆子上刻字(划字)要求准、狠、稳,一刀(有时用特殊的针)下去一气呵成。年仅14岁的唐亚东一开始不得要领,但他发挥其聪明勤奋的本色,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一双手磨起厚厚的老茧,有时会用刀不慎戳伤手指。刻字的活很苦。冬天长时间练刀法,手脚被凍的伤痕累累,脚背上的一块冻疤在近70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见。夏天,恶毒的蚊虫把唐亚东浑身上下叮的找不到一块完好的地方。几个月后,他刻字的功夫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一点是快。慢慢地,唐亚东引起了同行们的注意,也逐渐引起了一品斋夏老板的浓厚兴趣。这一天下午,夏老板踱着方步到了极品斋店里,在一阵寒暄过后对唐亚东叔叔说:"听说你的侄儿刻字快,我今天来考考他。"按要求,叔叔拿来100支"双刀鸡狼毫"笔杆子,夏老板拿出他那只宝贝金表看了看报出当时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对唐亚东说:"你可以开始了"。只见话完刀落笔杆子在唐亚东手里不停地飞舞、翻滚着,可到过处,落下细细的碎屑。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着,等到100支笔杆子全部刻完时,夏老板再次看了看手里的金表,整整一个小时。只见夏老板一下子兴奋起来,高声惊呼道:"乖乖,太好了,我所有的徒弟没一个如你,不得了,不得了。"夏老板考试的故事不胫而走,城里全行业的人很快都知道了极品斋毛笔店里有一个刻字手艺非常了得的唐亚东,许多人出于好奇心往极品斋里来看热闹,同时也给毛笔店带来不少生意。其实,唐亚东此时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反而悄悄地迷上了金石艺术,这一切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

    那时,笔店门口经常有一个为人刻私章的老头在摆摊,老头的身边放着一本金石书籍《六书通》全是篆字。只要一有空,唐亚东总喜欢坐在刻字老头的身边,翻开那本书,被书中有关金石的理论知识深深地吸引了,凭借记忆优势,再看过几遍以后,唐亚东已经把整个书里的内容全部地记在脑子里,有了知识作为铺垫,唐亚东就用做工的辛苦钱从老头那里买来石头,学着刻了起来,虽然一开始很慢,但凭借自己多年来刻笔的功底,没多时,他就心领神会、得心应手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总是虚心地求教于刻章老头,不久,刻字老头子意识到唐亚东的进步,高兴地搬到其他的地方去谋生,为的是给唐亚东留下一个发展空间。一次,他利用去霍山一家石印馆学管账的机会,偷偷学习书法。但学徒生涯,白天无片时闲暇,唯有半夜练字,就是三九严寒、三伏酷暑也不间断。老板听到风声本想制止,但见他每天把石印馆二十多展煤油灯展展擦得铮明透亮、一尘不染,也就装作不知。他用自己的勤奋,赢得老板的赏识,也使书法功力与日俱增。他发现一本《龙文鞭》,正、草、隶、篆四种字体俱备,如获至宝。于是,夜夜临摹,时时揣想,每天坚持学一种基本笔画,终于取得长足进步。

    1949年全国解放,唐亚东的店里往来的人比旧社会多多了,全城的刻章师傅们也经常光顾他的小店,这也给他学习金石技艺不少帮助。这时,有人就劝说他道:"你自己干吧,凭你的技艺没问题。"在一番准备之后,唐亚东在父亲的帮助下,自己的刻印社在老城榆树拐子开张了,不久,他又双喜临门迎娶了新婚妻子。1955年,六安全城近20位刻字艺人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到一起成立六安县刻字社,当时因为社里有18位男性1位女性,被人戏称为"十八罗汉抬观音"。到1956年,唐亚东又因一场行业技能比赛得了第一名,奠定了他在行业里的权威地位,有了名气,便受到社会尊敬。然而,唐亚东的人生之路注定要多灾多难,1958年单位领导多次请他向党提意见,他回不过面子,怀一腔真诚,调查、思考,又连天搭夜写了"81条"呈送上去,说了一些实话,可是批复下来的却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当去"劳教!",竟被打成"右派"。而且,在"牛棚"里一住就是三年零六个月。可后来,唐亚东形容那段时光为"自由劳改"。

    28岁的唐亚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批斗后,被送到劳改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俗称"关牛棚"。刚到农场时,一脸严肃的场长告诉他要虚心接受改造,只有听话才是最好的教育。但私下里场长早得知眼前的年轻人不是一般人,对他十分宽大。为了表示感谢,唐亚东就用随身带来的刀、石等工具,为场长刻了一款私章,场长虽然不懂艺术,但他知道,唐亚东送自己的这件礼物的珍贵。于是,他每当与人交往时都情不自禁地拿出私印向人炫耀,因此,农场里的人很快都知道:场里有一位会刻章能人,章子刻的好哇。于是,有点面子的头面人物经常会不请自到,前来找唐亚东刻章。后来,只要是和农场挨上边的人,不管是乡干部还是村干部,都会找个理由向唐亚东索要印章。第二年春天,六安地区公安处的领导还专门驱车赶到农场,要求刻章。这时候,要求刻字的人已排了好长的队,唐亚东就专门刻章,像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的事儿基本上就不让他干了。即使这样,他还是忙不过来,场长只好宣布:对外停刻。

    此时的唐亚东俨然不像是在接受劳动改造的人,他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在那时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有一次,全农场的人都被组织起来看戏,当时的剧目是领导定的,不管你愿不愿意,领导要看多久,全场的人就得陪多久,许多人是空着肚子看到天亮的。那天夜里凌晨2点多钟,唐亚东感到肚子在咕咕的叫,眼睛早已不愿听使唤了。他偷偷的跑到大门边,对守卫的战士说:"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守卫一见是他,就看一下周围没有人注意到,就小声说:"快点回去,别让人看见。"唐亚东一路小跑回到了宿舍。

    他的存在给场长带来很多荣耀,场长因此也格外地关照他,专门把他安排到后勤食堂去住,一边刻章,一边享受到其他人无法享受到的优待。三年里,他很少挨饿。比起其他人,他过的简直就是"小康"的日子。因此,唐亚东形容那时的生活是"自由劳改"。

    1962年7月21日,唐亚东回到了家里,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他就自己动手盖了一间茅屋,生活是极端困难的,他经常带着大儿子到农村里去捡黄豆、刨山芋,以补贴全家人的口粮,就在这一年里,成为他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他当时想,自己已经32岁了,金石艺术刚刚涉足,不懂的东西还很多,自己正应该抓紧时间学习竹刻和金石技艺,而不应该把青春浪费掉。刚好,他那时读到一本邓拓写的书《燕山夜话》。书里讲的那句话:一个人一天有三个八小时,应该用一个八小时休息,用另外的时间来成才。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唐亚东下定决心,一天只休息6小时,其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说到做到,从那时起,他整整25年里没有午休过,有时工作累了,就像古人一样用冷水浸头,克服困倦。他有八个子女,妻子又羸弱多病,生活十分窘迫,更锤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对妻子体贴备至,对挨肩孩子,又当父、又当娘。常在半夜子时,把孩子们拍醒,一阵把尿、解手,然后独自在万籁俱静中,在妻儿鼾声里,在荧荧灯火下,在声声鸡鸣时伏案攻读、治印。几十年来,他先后研读了许慎的《说文解字》、邓散木的《篆刻学》,西冷的《四家印谱》、《故宫藏玺》,十钟山房的《印举》、《书普》、《书论》、《金石索》以及《篆刻箴度》等近百本金石书籍和古文字书籍,自己也撰写了大量的有关金石艺术的理论文章。他还长期订阅《书法》等报刊,并大量临摹历代名家印谱达两千余方。

    技艺的增高,使唐亚东逐渐认识到,以前的刻竹虽然也是一门艺术,但不同与金石艺术的博大精深,自己应当加强在金石艺术领域里的探索。于是,他就收集有关金石艺术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金石理论和我国古文字的演变,并根据书中提供的技艺果敢地实践。与此同时,他还应新一品斋毛笔厂的邀请,为其刻写毛笔杆字,一有什么工艺美术品的展出活动,一品斋就要请唐亚东去施展技艺。有一年,一品斋要制作几种工艺笔到香港参展,他在笔杆子上刻下"玉板金丹"、"爱写黄庭换白鹅"等文字,字体流畅,线条优美,整齐划一。此后许多年,唐亚东为一品斋刻过的毛笔相继参加了合肥、北京、上海等国内的展销活动以及在香港、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工艺品的展销活动。但这时的作品是没有落款的,所以,当时外界还不知道唐亚东的艺术成就。但是机会来了。1972年,全省首届工艺作品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六安轻工部门鉴于唐亚东在艺术上的造诣,就直接提名让他参展。这一次,他的参展作品仍为竹雕毛笔,此后的几年中,他逐步推出了其竹刻作品。他临刻在扇骨上的《百寿图》印章及竹刻、臂搁和用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赵子谦的名句刻就的《大挂屏》,在本省和北京展出后,曾送往香港、东京展出。这些作品现在基本上都收藏于博物馆,金石作品也频繁地出现在各级报刊杂志和文化刊物上。《文化周报》、《安徽日报》、《清明》等报刊曾竞相发表他的作品。安徽省电视台还于1985年3月对他作过专题报道。可以说,唐亚东这时候才真正以自己的艺术成就作为敲门砖频繁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民间艺坛。唐亚东宝刀不老,精心设计和制作三套不同风格和刀法、由300个"寿"字组成的竹雕大屏,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迈进!唐亚东的竹刻、篆刻作品成果先后被收入《安徽文艺家名录》、《安徽当代美术家作品图录》、《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工艺美术家名典》、《中国当代美术界名人录》等公开出版物。

    唐亚东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作为赠品赠送海外华人是在1979年。当时是美籍华人、高能物理学家任之恭携夫人来安徽,之后又到六安参观,外事部门计划赠送礼品,但又没有什么好送的,就有人想到了唐亚东的艺术印章,接到外事部门的邀请,他二话没说立即行动,他专门到大华山东石笋一趟,挖到那里产的较名贵的凤脑石,晚上挑灯夜战,连夜把印章刻好后准备交给夫妇俩。没想到任之恭是懂得金石艺术的人,他十分欣赏给自己的印章,几个月后,他专门写信给唐亚东,称谢的同时赞誉唐为"刻字能手"。 向唐亚东索章的名家不少,其中有香港爱国人士沈炳麟、冯月娥夫妇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名流和省内名人袁振、张建中、司徒越等。

    1983年,唐亚东刻成的106方不同字体的"寿"字章,送香港展览,获得很大的成功。1994年,唐亚东应北京"王羲之笔会"的邀请,把精心设计制作的篆刻作品"寿而康"方章带到北京,并获得二等奖。1989年7月,中日友好推荐员大冢良美参加中日友好代表团来六安交流活动,唐亚东又应有关部门的要求给日本友好人士大冢良美制作了精美的工艺赠品姓名私章。没想到,大冢良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印章,坚持要求再给日本国东京太和丛医院院长太黑崇氏以及时任文省部大臣的稻叶忠七分别刻私印。如愿以偿得到印章后,大冢良美才心满意足地回国去。后来,每遇到中国的考察团或留学生,大冢良美总是不忘中国人对他的一片厚意,热情接待,还连连写信给唐亚东,邀请他到日本做客。

    六安地区原有几座直属中央的三线企业,常常试制一些新的电子产品。为使样机美观,又要节约成本,起到宣传效果,必须在仪器版面上直接刻写有关说明文字,待上级审批投产方用烂板处理,为此,一位厂长曾访遍六安城区,但无人能接此绝活,后来经人推荐,厂长登门求贤。唐亚东答应一试,可刚一动刀,便知难度确实不小:通常刻字,惯用印床(俗称印夹子),执刀一般总在约45度;而对诺大仪器、仪表则无法用印床,执刀更几成直角。犹如提笔写字,或拿筷子拿在末梢,有力也难使。过于用力则驰刀,反之则涩刀。他明白了为什么人人不能接活的原因,不禁想起童年深夜练字的情景和劳教时直刻的经历,哑然一笑,更坚定了接活的决心。几经实践,终于摸索出:"书法功底是基础,识别材质是前提,布局整齐是重点,刀工稳健是关键"四大要素,突破了重重难关获得成功。每当这些尖端产品荣获省优、部优称号时,唐亚东都感到无比欣慰。现在,随着对外开放的需求,电子产品的外观更显重要。唐亚东深感任重道远,务求面版布局、色调、字体、线宽等均与产品性能、用图构成和谐的整体。因此,他的仪表、仪器雕刻,不仅给人艺术享受,还能起到先入为主、占据用户心理的先导作用。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鉴于唐亚东在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上的巨大成就,特授予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同时,他的艺术成就还被我国著名书画家张建中先生所称道,认为他:记忆力惊人,是我省少有的自学成才者之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头银霜描写着80岁的年华,清癯的面颊漾溢着青春活力,刻字老人唐亚东宝刀不老,晚年盛中年。他一刀在手,正、草、隶、篆烂熟于心,竹片、牛角、石料、钢材、铜材、铝板挥刀自如。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唐亚东,用智慧、毅力和勤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先后曾培养出一百多名学生,走向独立谋生之路。他告诉记者:我没有学历,我要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路在脚下,成功在于勤奋与努力。(马健 窦祖军/图文)

唐亚东先生的篆刻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仪陇“篆刻”入展 西泠印社国际篆刻艺术评展 下一篇:汉碑昨晚翻身 背面也刻满神秘文字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