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印石---中国最美丽的词

时间:2011-02-15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网络)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陆小凤说,西门吹雪至少有一点是别人学不像的,不是他的剑,是他的寂寞。远山上冰雪般寒冷的寂寞,冬夜里流星般孤独的寂寞。
  这是棋无对手,高处不胜寒的高手的寂寞。
  静安先生也有一点是别人学不会的,不是他的才学,而是他的悲悯。是割肉饲鹰,大爱无言的悲悯,是佛祖历览红尘,怜悯众生而流下的那一滴眼泪。
  这是哲人的大悲悯。
  大悲悯与小悲悯不同,小悲悯只悲悯好人或坏人的不幸,是怜悯或同情,而大悲悯则悲悯所有人的一切种种,是怜悯或同情所涵盖不了的。
  静安先生的才学自不必说,少年时代就被称为“海宁四大才子”。海宁是中国文化积淀较高的地方,出产才子的频率和质量都很高。远的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清代诗人查慎行,近的徐志摩、金庸先生,都算是静安先生的同乡。静安先生后来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皆成就卓著,与家乡浓厚的文化背景脱不开关系。说到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就不能不说王国维,开近代学术之先风。
  且不谈先生的才之高,我们来看静安先生的这一滴泪吧。
  夕阳西下,落日镕金,鸟飞不到的微茫苍山之中,传来一两声清寂的罄响,山寺上方的云仿佛也因为听到这罄声而静止了,一动不动。山是极高的山,连飞鸟的翅膀都难以抵达,让人想起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百尺危楼的高寒,想起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山寺一角的铎铃,掩映在苍茫的山色中,消融在落日的余晖里——这是寂寞的颜色。上方高而远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只有似乎被罄声牵引而在埋首静思的晴云。这是一派空寂的境界,不一定是实景,它暗喻着人生的孤寂境界。在夜阑独处,万籁俱寂的某夜,在霁雪初晴,天地澄净的某刻,是否也有同样的心境在你我的心头暗暗滋生?
  在这千山之上,有位老僧,或者是静安先生自己,曾经入定佛前,一心想着超脱作为尘世之人的痛苦,摆脱尘世的纷扰。他或者以为他摆脱了吧,某一天,怀着一颗沉寂的心冷眼再看这万丈红尘的悲欢离合、生死苦痛,突然明了,自己在这里悲悯世人的痴愚、妄念,其实自己也仍是这红尘中的一员,悲悯他人,亦是悲悯自己。
  尝记得《红楼梦》中,妙玉喜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句,给宝玉祝寿的帖子上就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自称自己是“槛外人”。但孤标傲世的妙玉却最终落得个被盗贼所劫,不知所终的悲惨结局,真的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了。自以为是“槛外人”,确未曾想过其实仍在“槛内”。说出世何尝就是那么容易,说“空”,何曾就是真的“空”了呢?“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我笑世人之时,可曾想到,世人就是自己呢?
  在近现代文人中,静安先生与鲁迅先生,是我最推崇与最尊敬的两位先生。窃以为,两位先生之所以为我所尊敬,是因为两位先生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反躬自省的程度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静安先生的“可怜身是眼中人”,与鲁迅先生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明白人生的无望与虚妄。
  小时候曾订阅一份小学生的阅读报纸,上面登载过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小牧童在路边放牛,一行人路过,问他,你为什么放牛呢。木桶回答说,为了将来买牛。行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买牛呢。牧童说,要挣钱买砖盖房子。行人再问,为什么要盖房子呢。牧童说,盖了房子好娶老婆。行人还问,为什么要娶老婆呢。牧童说,娶了老婆,让她给我生个娃。行人最后问,那为什么要生个娃呢。牧童说,生了娃让他给我放牛。
  有人以为这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取笑牧童的毫无追求,但你真能逃过似牧童所说的这些人生循环?命运是一口深井,再大胆的跳跃,我们仍是井底的那只青蛙。这个故事留给我的记忆过于深刻,多年以来未曾忘却,历经世事之后,更觉得不知是哪位编辑一个不小心,竟将如此深奥的一个故事登载在了小学生的报纸上,让我得见人生的真谛。
  对于个人,本无须论前程,有生即有死,有开始就有结束,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指向寂灭。对于这一点,静安先生也是明白的。但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即使聪慧如静安先生,也逃脱不了人生的既定循环和种种纷扰。先生有大悲悯,悲悯世人的种种痛苦、种种自扰、种种痴愚,更悲悯自己和众人一样,也跳不出这个循环。对于先生后来投湖自杀,究其因由,后人有各种猜测,或云殉清,或与逼债,如是种种。窃以为,凡人自杀,皆有一个历史成因和一个导火索,鉴于静安先生对人生有着如此透彻而痛苦的认识,这未尝不是历史成因之一。而对于先生来说,面对人世的纷扰,自杀未尝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一泓湖水,将自己彻底洗净,从此无根无念,重归寂灭。
  对于人生的既定循环和结局,当我明了之后,未尝没有觉得痛苦和失望。但仅仅明白自己也是那眼中应悲悯之人,除了愈加痛苦之外,又有何用?当看到一则著名的禅宗故事,青源惟信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时才生顿悟,其实人生的至高境界,不是希望或者绝望,而是生了希望,又知绝望之后,再生新的希望,此时所生的希望,相比先前的希望和绝望而言,是更进了一层,即是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生命交到你我手中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和争辩的事实,上帝既然已经写好了它的结局,那么且让我们好好经营这个我们可以左右的过程。


  晏几道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暮春时节了,刚刚下过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他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这是第几次醉酒了,他也记得不是太清晰。其实他也并非一个嗜酒之人,但他的记忆太好,尤其是关于一些往事的记忆。太好的记忆,对他这样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不幸。
  他,有一个声名煊赫的父亲。他的父亲叫晏殊,仁宗时的宰相,但他知道他父亲最传在人口的并不是他的官名,而是他偶作的小词。几天前,他还听到有人在唱着他父亲的小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有些像他的父亲,他也写了许多小词,但写的最多是给她们的。他在词里呼唤着那些他平日里不能再唤的名字,“小莲”、“小鸿”、“小苹”、“小云”。但是任凭他怎样呼唤,她们都不会再低眉浅笑着答应他了。
  他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与其父晏殊齐名,并称为“二晏”,被认为是直追李璟、李煜父子。在词风上,深受其父的影响,而在性格和命运上,小晏被视为词中之“贾宝玉”。其一,是因为晏几道和贾宝玉一样,是含着金汤匙诞生的。其父晏殊官居显要,至仁宗朝时更是官至宰相。其二,晏几道与贾宝玉一样经历了早年富贵而中晚年困顿的生活,在晏殊辞世后,家道也逐渐没落。其三,晏几道与贾宝玉一样,“不肯一作新进士语”,也无意于官场仕进,终身“陆沉于下位”。其四,也是十分有趣的一点,晏几道和贾宝玉具有一样的“痴病”。他一生虽家道中落,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龙家里被称“莲、鸿、蘋、云”的几位歌妓了。
  酒是一种很好的东西,至少可以让词人暂时忘记那时候怎样在沈廉叔、陈君龙家里和她们春风一遇,鼓瑟调筝,推杯把盏。“欲将沈醉换悲凉”,醉了,便好像真的忘了,心暂时也不会那么痛。
  但酒总是有醒的时候,梦总是有碎的时候,扶头酒醒,但见帘幕低垂,有风轻轻吹动。帘外影影绰绰地有一座楼台锁着,突然他听见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就是在那里,和她们欢笑着,燕语着,仿佛时间永远不会逝去。“楼台高锁”未必是真“锁”,可以理解为真“锁”,但更韵含着往事尘封,欢愉难再的意味。楼是同样的楼,但楼中人已去,“锁”与“不锁”对于词人而言,楼都是空的、锁的。
  有些悲伤,真是避无可避。“去年”,也许是更早的时候,亦是暮春时节,词人曾立于庭中,霏霏细雨里,片片落英拂过他的肩头,呢喃的双燕掠过他的头顶。那时候的他,显得同样孤独和忧伤。连燕子都是成双的,而他却和孤独,静静地站在一起。微雨、落花、双燕、孤独和他,仿佛一幅静止的画。他记起了他刚刚做的那个梦,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天真浪漫的“小苹”,穿着绣着双心图案的薄罗轻衫,对着他羞涩一笑。他听懂了她的琵琶声里要说的话。和她分手时照着她归路的皎洁的月亮还在,那个时候的她就像一朵彩云冉冉归去了。没有想到一别,是那样的容易。
  词中最精彩是“落花”、“微雨”二句,但其实这两句并非晏几道原创,本是出自唐五代翁宏的《春残》一诗,被他用在词中,加上前后词句的烘托,显得意境蕴藉,情意悠长。以“彩云”喻佳人,晏几道也不是第一个,李煜亦有《南歌子》词云“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写出佳人的仪态之美。但小山词中更表达着一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意味,但见云归去,不见云飞来,“别时容易见再难”。
  人人皆言,说小晏情长,拿他与纳兰性德的相比认为两人同为宰相之子,同喜填词,同样情深,但个人以为,两者是有显著差别的。纳兰性德怀念是曾与他挑灯补衣,赌棋泼茶,朝夕相处的妻子,而晏几道怀念的是酒筵歌席上遇到的情意相投的佳人,并非说小晏对她们无情,或者虚情假意,只是两者的情意有别。纳兰性德对逝去妻子的怀念更在于一针一线、一事一物的旧日夫妻生活的怀念,是“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情忏;而小晏对那些歌妓们则更重于一笑一颦、一曲一琴的体貌才艺的由衷赞赏,是“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追念,与骨中骨,肉中肉的夫妻情意不同。并且就小晏而言,别离了那些在朋友家中碰到的歌妓,他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再遇到更为貌美,更有才艺的歌妓,之所以如此怀想她们,是因为那个时候是他晏几道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家世正隆,青春正在,佳人佐酒,好友在侧,赌酒猜枚,击节按拍,无不自在。据晏几道《小山词自序》中云,那时晏几道每作一词,则“即以草授诸儿”,供她们弹唱,词人与朋友则“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当时的欢悦可见一斑。
  但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终究逝去了,只可怀想,不可重温。晏几道和李煜相同,都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对昔日那段最美好的岁月由衷怀想,并且用今后的大半时光追忆着那时的人物。对他们而言,幸福只在过去,于是他们也留在了过去。
  现在,沈廉叔和陈君龙,一逝一病,昔日的晏七公子也垂垂老矣,岁月流金,一去不复返。身为歌妓的她也不知流落到了哪里,不知在哪位达官贵人家里弹着琵琶,不知她是否会唱到这首我写给她的《临江仙》,记起那个昔日为她填词作曲、持酒听弹的晏七公子?


  张倩倩 蝶恋花
  丙寅寒夜与宛君话君庸作
  漠漠轻阴笼竹院,细雨无情,泪湿霜花面。试问寸肠何样断?残红碎绿西风片。
  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不恨天涯人去远,三生缘薄吹箫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蜇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的这首《错误》早年是极喜欢的,曾经把它工整地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然后枕着它入睡。以这首诗开头,似乎是和这首词不搭边,但列位看官稍待,且听我细细分解。
  倩倩,是许多女孩子的名字,朱倩倩、孙倩倩、王倩倩、苏倩倩诸如此类。倩倩,是指“美好的样子”,就是“巧笑倩兮,眉目盼兮”的美人。这首词的作者也叫倩倩,是张家的女儿,婉约的苏州吴江女子,沈宜修的表妹。
  沈宜修是著名曲学家沈珫的女儿,戏曲家沈璨的侄女,吴江世家叶家的媳妇,名士叶绍袁的妻子,著名“叶氏三姐妹”——叶纨纨、叶小纨和叶小鸾与诗论家叶燮的娘亲。有一个拥有这么多头衔的表姐,想必倩倩的家世也不会太弱,不然何以养出这么多才多艺、温婉聪慧的女子?
  她也曾手执一卷诗,在那花影下,把芳心暗猜;
  她也曾髻挽一段云,在那菱镜畔,怕年华虚度;
  天,也算遂了倩倩的愿。
  那一年,她,风华正茂。他,来娶她。
  他,原是见过的,大她三岁,她叫他表哥,是她表姐的胞弟——沈自徵。沈家是个大家族,丈夫也是个才子,曾写过《渔阳三弄》,在明代杂剧史上颇具名气,与徐文长并传,算是不差了。她开始改口叫他,“君庸”。闲暇的时候,她会填一些小词,给他:君庸,你来看。他细细地评点着,笑着露出赞赏之意。但她还是觉得不满意,还没等他抢回来,她就把它丢在火上焚了。
  新婚燕尔,鹣鲽情深,笑容时时浮现在她的脸上,顿生荣华。但他却常常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她知道丈夫的心思,君庸原本就才高八斗,期待着能做出一番事业,但现在却还是白身。他想着建功立名,却也舍不得如花美眷。她也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一天夜里,她终于对他说,你去吧,男儿志在四方,我等着你。
  他,也就真的这么轻轻松松地走了,仿佛鱼儿游入了大海。
  从此,她就这样等待着。
  等待着,远方寄来的鸿雁。
  等待着,他归家的马蹄声。
  有时候,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细小的雨点,洒在歪歪斜斜的青石板路上。由远及进。细碎的马蹄声渐渐而来,惊醒了小巷迷离的深梦。紧闭的窗棂,窗内的红纱灯亮着。跳动的灯芯,仿佛灯前守候已久的人那忐忑不安的心。马蹄清脆,敲击着小巷的小小的心脏,和碧绿的小草竖起的耳朵,又橐橐地渐行渐远。仿佛一声轻叹,窗内的纱灯悄悄熄灭。小巷内的一切又恢复得那么安静,似乎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
  是过客,不是归人。
  就这样,多少个夜里,她这样等候着。在倩倩最美丽的年纪,她为他等了几世的花开花落。在漫长而无助的守候中,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她像窗下花儿一样慢慢枯萎。
  在天色阴沉、小雨过后的一天,落红无数,倩倩那种着翠竹的小院里的花,仿佛也在因雨落泪。倩倩觉得自己的万般柔肠,就像被西风扫落的残叶碎红一样,寸寸而断。她太孤寂了,于是夜里,她请宛君表姐(即沈宜修)过府一叙。她絮絮叨叨地向表姐,说着她对君庸的相思,君庸长,君庸短地说个不停。丈夫游宦在外,长年不归,她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也许只有这才品俱佳的表姐才能理解她的心思。表姐不断地劝慰她说,也许,君庸明天就会回来。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玉雕"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鉴别真品成为难题 下一篇:以印为友 以艺养心 雕琢金石 陶冶情操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