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1-05-05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古今印谱一百种
按书名首字笔划排列
《二金蝶堂印谱》 1902年,叶为铭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4册 1901年,林钧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8册 1950年,吴朴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1册 《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 1865年,朱志复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1册 《二弩精舍印赏》即《二弩精舍藏印》 1896年赵时棡(叔孺)辑《二弩精舍印赏》即《二弩精舍藏印》8册 《二弩精舍印谱》 1941年赵时棡辑自刻印成此书 《十二金符斋印存》 1874年,吴大徵集自刻印成《十二金符斋印存》2册 《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 1875年,汪鋆辑成此书 《十六金符斋印存》 1885年,吴大徵辑《十六金符斋印存》10册本 1888年,吴大徵辑《十六金符斋印存》26册本 1909年,西泠印社据吴大徵书辑《十六金符斋印存》一书出版 《十砚斋古铜印粹》 1907年,佐藤进辑自藏印成此书 《十钟山房汉两面印举》 1871年,陈介褀辑《十钟山房汉两面印举》12册本 《十钟山房印举》 1883年,陈介褀辑《十钟山房印举》191册本,存印100284方,又所选特精,遂被后世奉为经典 《八咏山房印谱》 1661年,沈世和辑自刻印成此书 《丁丑劫余印存》 1939年,丁仁、高时敷、葛昌楹、俞人萃辑《丁丑劫余印存》20卷 《三长两短斋印存》 1950年,邓散木辑自刻印成《三长两短斋印存》5卷 《三代古陶存》 1910年,吴隐辑 《小飞鸿堂印谱》 1916年,汪承启辑 《小蓬莱阁古印菁华》 1918年,罗福成、罗福葆辑其父罗振玉所藏印成此书 《小蓬莱阁印存》 1633年,丁仁辑,是《泉唐丁氏八家印谱》中的2册 《飞鸿堂印谱》 1633年,汪启淑辑,汇集明清名家篆刻作品4000余方,闲章居多,从中可概见明清流派印风格演变,是“三堂印谱”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印》 1978年,上海博物馆辑馆藏印成《上海博物馆藏印》12卷 197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辑《上海博物馆藏印》1册 《个簃印存》 1983年,西泠印社辑王贤刻印成《个簃印存》1册出版 《大千印留》 1930年,张爰集自刻印成此书 《大同石佛龛玺印稿》 1919年,李尹桑辑自刻印成此书 《万印楼印谱》 1908年,时人辑陈介褀藏印成《万印楼印谱》4册 《方介堪印存》 1934年,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第五集为《方介堪印存》 《艺海楼印谱》 1845年,顾沅辑 《瓦存室所藏黄牧甫印选》 1962年,黄文宽辑《瓦存室所藏黄牧甫印选》4册 《瓦存室集印》 1954年,黄文宽辑《瓦存室集印》6册 《历代古印大观》 1917年,有正书局辑《历代古印大观》8册 《今昔庵古印藏真》 1896年,居巢辑《今昔庵古印藏真》2册 《介庵印谱》 1914年,云南图书馆出版释湛福《介庵印谱》1册 《介堪手刻晶玉印》 1935年,方岩辑自刻印成《介堪手刻晶玉印》1册,极精美 1935年,宣和印社依据《介堪手刻晶玉印》辑成《介堪印存第八集》 《邓石如印存》 1911年,有正书局据《完白山人篆刻偶存》辑成《邓石如印存》2册本 1919年,有正书局辑《邓石如印存》2册本,有印款 《邓石如印谱》 1978年,香港博雅斋出版《邓石如印谱》1册 《汉玉钩室印存》 1900年,顾麟士辑辑王大炘等刻印成《汉玉钩室印存》4册 1920年,顾麟士辑吴昌硕刻印成《汉玉钩室印存》2册,亦名《缶翁为萼一刊印》 《去疾印稿》 1948年,方去疾辑自刻印成《去疾印稿》1册 《龙泓山人印谱》 1910年,西泠印社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山人印谱》8册 《白石印草》 1921年,齐璜辑自刻印成《白石印草》5册 1933年,齐璜辑自刻印成《白石印草》4册 《白石印集》 196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辑齐璜刻印成《白石印集》4册 《刘海粟常用印集》 1982年,西湖艺苑辑《刘海粟常用印集》1册 《安持精舍印存》 1930年,陈巨来辑《安持精舍印存》1册 《吉罗居士印存》 1904年,丁仁所辑,是《西泠八家印选》(《泉唐丁氏八家印谱》)中的一集,共1册 《西泠四家印谱》 1964年,西泠印社辑《西泠四家印谱》选本1册 1979年,西泠印社又辑《西泠四家印谱》1册 《缶庐印存》 1900年,吴隐辑吴昌硕刻印成《缶庐印存》2集4册 《传朴堂藏印菁华》 1925年,葛昌楹辑《传朴堂藏印菁华》12册 《伏庐考藏玺印》 1939年,陈汉第辑《伏庐考藏玺印》11册,又名《伏庐藏印》 《观自得斋集缶庐印谱》 1889年,徐士恺辑吴昌硕刻印成《观自得斋集缶庐印谱》8册 《观自得斋徐氏所藏印存》 1902年,徐士恺辑吴昌硕刻印成《观自得斋徐氏所藏印存》6册 《完白山人印谱》 1874年,《完白山人印谱》2册问世 1916年,西泠印社重版《完白山人印谱》2册 《补罗迦室印谱》 1910年,西泠印社辑赵之琛刻印成《补罗迦室印谱》20册 《来楚生印存》 1949年,来楚生辑自刻印成《来楚生印存》2册 《苏宣印册》 1605年,苏宣辑自刻印成《苏宣印册》2册 《李尹桑印存》 1981年,于今书局辑李尹桑刻印成一册二编,上编即《大同石佛龛印稿》 《两汉印帚》 1934年,王献唐辑《两汉印帚》3册 《吴让之先生印存》 1911年,林钧辑吴熙载刻印成此书,亦名《师慎轩印存》 《吴让之印存》 1863年,魏锡曾辑吴熙载刻印成《吴让之印存》2册,共拓两部 1904年,西泠印社辑吴熙载刻印成《吴让之印存》10册,也有8册本 1981年,西泠印社出版《吴让之印存》1册 《吴熙载自评印稿》 1865年,吴熙载辑自刻印成《吴熙载自评印稿》1册 《吴昌硕印存》 1936年,宣和印社辑《吴昌硕印存》1册 《吴苍石印谱》 1911年,有正书局辑吴昌硕刻印成《吴苍石印谱》4册 《吴昌硕印谱》 1978年,香港博雅斋出版《吴昌硕印谱》1册 《吴昌硕印谱全集》 1937年,中国印学社辑《吴昌硕印谱全集》 《吴赵印存》 1931年,葛昌楹辑吴熙载、赵之谦印成《吴赵印存》10册 1943年,葛昌楹辑《吴赵印存》重辑本6册 《何渔雪印存》 1944年,张鲁盦辑何震刻印成《何渔雪印存》2册 《何渔雪印籔》 1619年,明人陈九卿辑《何渔雪印籔》3卷 《赵之谦印谱》 1978年,香港博雅斋出版《赵之谦印谱》1册 197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赵之谦印谱》1册 《赵之琛印谱》 1978年,香港博雅斋出版《赵之琛印谱》1册 《赵古泥印存》 1941年,庞士龙辑《赵古泥印存》4册 《赵撝叔手刻印存》 1917年,有正书局辑赵之谦刻印成《赵撝叔手刻印存》2册 《胡公寿集铜印》 1908年,胡远辑《胡公寿集铜印》4本 《胡鼻山印谱》 1936年,中国印学社辑胡震刻印成《胡鼻山印谱》1册 《南皮张氏碧华精舍印谱己已集》 1929年,张厚古辑《南皮张氏碧华精舍印谱己已集》1册 《种榆仙馆印谱》 1818年,陈鸿寿辑自刻印成《种榆仙馆印谱》8册 《复戡印集》 1951年,汪统集朱复勘印成《复戡印集》1册 《适园印存》 1850年,陈式金辑吴咨刻印成《适园印存》2册,亦名《适园印印》、《吴圣俞先生印谱》 《修能印谱》 1628年,朱简辑自刻印成《修能印谱》 《钱君匋印存》 1944年,钱君匋辑自刻印成《钱君匋印存》 《钱叔盖印谱》 1981年,金莺山房辑钱松刻印成《钱叔盖印谱》4册出版 《徐三庚印谱》 1978年,香港博雅斋出版《徐三庚印谱》1册,在徐的所有印谱中,最见精美 《徐星州印存初集》 1936年,宣和印社辑《徐星州印存初集》2册 《徐星州印存》 1937年,宣和印社辑《徐星州印存》5集10册 《梅景书屋印选》 1933年,吴湖帆辑《梅景书屋印选》2册 《虚白斋印谱》 1661年,沈世和辑自刻印成《虚白斋印谱》 1722年,沈世和《虚白斋印谱》付梓,共4册 《晚清四大家印谱》 1951年,方约辑吴熙载、赵之谦、胡钁、吴昌硕刻印成《晚清四大家印谱》4册 《银黄小史》 1633年,姜思经摹辑元明印人印作成《银黄小史》2册 《善玺斋印录》 1930年,刘体智(晦之)辑《善玺斋印录》16册 《散木印复》 1953年,宣和印社辑邓散木刻印成《散木印复》1册 《董巴胡王会刻印谱》 1917年,西泠印社收董洵、巴慰祖、胡唐、王声印,辑《董巴胡王会刻印谱》出版,4册本 《悲盦印存》 1933年,宣和印社辑赵之谦刻印成《悲盦印存》2册 《悲盦印剩》 1914年,丁仁辑《悲盦印剩》,有2册本和3册本 《登安印稿初集》 1943年,韩登安辑自刻印成《登安印稿初集》1册 《滨虹草堂藏古玺印》 1926年,黄质辑《滨虹草堂藏古玺印》初集8册 1929年,黄质辑《滨虹草堂藏古玺印》二集8册 1940年,黄质辑《滨虹草堂藏古玺印》5册,亦名《竹北移古印存》 《蒙泉外史印谱》 1911年,西泠印社辑奚冈刻印成《蒙泉外史印谱》2册 《碧葭精舍印存》 1928年,张厚谷(修府)辑《碧葭精舍印存》8册 《毓庆宫藏汉铜印谱》 1921年,马衡辑《毓庆宫藏汉铜印谱》2册 《潘天寿常用印集》 1977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水印木刻工厂辑《潘天寿常用印集》1册 《避暑山庄藏汉铜印》 1931年,故宫博物院辑《避暑山庄藏汉铜印》4册 《罄室所藏玺印》 1911年,罗振玉辑《罄室所藏玺印》8册,共拓10部 《罄室所藏玺印续集》 1912年,罗振玉辑《罄室所藏玺印续集》5册 《魏石经室古玺印集》 1927年,周进辑《魏石经室古玺印集》8册 《黟山人黄牧甫印存》 1920年,西泠印社辑《黟山人黄牧甫印存》2册 《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 1935年,黄石辑其父黄士陵刻印成《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一书,4册本 |
|
|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拓孤本”。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广川书跋》云:“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此语基本上道出了此帖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柳公权楷书形成的过程及发展线索,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
|
|
乃颜真卿墨迹,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四十三岁时,楷书。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而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系西安碑林。
| |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