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金石篆刻 >
 

看似寻常最奇崛-黄牧甫的篆刻艺术

时间:2012-03-03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史,安徽黔县人。晚清有很高成就的书、画、篆刻家。 他的篆刻艺术是在浙、皖两派之间另辟蹊径,独开一宗的。纵览他的篆刻,给人留下“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深刻印象。根据马国权先生的分析,黄收甫的篆刻艺术创作道路,是经过三个时期的。

1.摹拟期。取法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诸家的风格。

2.蜕变期。到北京前后的三年,广泛地研求周金汉石,从中悟到“印中求印”的不足,开拓了“印外求印”的路子,把搜集到的金石资料,大胆进行各种试探。

3.创新期。四十岁以后,经过艰苦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篆刻,形式多样,我们只能拿它主要的几种来分析。

一、平正方直的朱白文

它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本来,平正方直,再加上光洁,是最容易造成板滞的。但黄牧甫却以此见长,用他特有的艺术手法,克服了板滞之嫌,其中很有些奥妙。这个“奥妙”,就是他运用了哲学上的辩证法于篆刻艺术。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充满着矛盾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篆刻艺术也如此。在篆刻中,“平”和“险”,“正”和“斜”,‘粗”和“细”,“疏”和“密”等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黄牧甫善于利用这些矛盾,使之辩证地得到统一。在一方印中,往往用一、二个字造成他们的对立面,在一、二个字中,又往往用其中一、二笔(也称为险笔)造成它们的对立面。把这些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取得了平中有险,正中有斜,密中有疏,方中有圆,静中有动,巧中有拙,“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效果。在矛盾中求生动,这就是黄牧甫篆刻艺术的“奥妙”所在。

其次,他对汉印具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见“季度长年”印跋)这个问题,在明代已有印人提出,它启发我们:篆刻艺术有广阔的创造道路。本来,古印流传至今,年久剥蚀,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我们今天看来,它恰恰增强了艺术性。把剥蚀,作为一种艺术,是篆刻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象黄牧甫那样,去寻求汉印的原来面目,以平正方直、光洁的风格出之,这也是篆刻艺术的发展,而且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探索,黄牧甫取得了成功,这是了不起的。他除了在章法上作出创造外,还在刀法上作了改变,用薄刀冲来收到酣畅挺拔的效果。

二、吉金文入印

在黄牧甫以前,赵之谦已用鼎、彝、镜铭、权量、泉布、古匋、砖瓦以及周秦汉魏石刻的文字入印,并作了大量的探索。李茗柯曾说:“悲庵(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黔山(指黄牧甫)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黔山之功在三代以上。”但我以为黄牧甫比赵之谦大为推进了一步。当时赵之谦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指这些文字怎样用之于印章艺术).到了黄牧甫手中,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赵之谦研究的成果,因为后人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黄牧甫的最大成功,在于.熔铸”两字。这有两方面的表现:
(1)是摄取吉金文字的意趣,熔铸在印章中。这就是说,运用吉金文字是服从于篆刻艺术的要求的,要经过一个艺术改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搬用”。比如经过疏密、向背、参差等等艺术处理,使这些文字不是为原来的鼎彝等服务,而是为印章服务,好象“桔生在淮南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枳”。(2)是他不采用这类文字时,也使之“金石化”,即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因此,我们看他的篆刻感到别有一种风格。

三、圆劲的朱白文   

这是取法于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风格的。有前期与后期的不同,前期的作品摹拟性较多,后期的作品创造性较多。即使是摹拟期的作品,造诣也很高。但从数量上看,这类作品在后期渐少,所以人们的印象不深,其它各种形式,不作赞述。
   
黄牧甫篆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他拟六朝碑刻的楷书作边款,梭厉中存沉厚,沉雄中见秀雅,“斜风细雨”,别有诗味。边款的内容也很丰富,托情于毫端,翰墨味很浓。
   
前面已经提到,黄牧甫的篆刻艺术,是从寻求汉印平直方正的面目中,创造出自己的一格的,但由于这个创造的难度较高,加上方正光洁的一格在艺术上有局限性,所以在他的有些作品中,还存在板滞的现象,缺乏情趣。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论汉字与篆刻的关系 下一篇: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观
   
  特别推荐
重审和田玉最具争议的问题——产地
和田玉“迷”之评价指标——肉眼可过灯
现代赏石是对传统赏石的超越吗?
黄与红,蜡石的灵魂之色!
致广大,尽精微——和田玉鉴定重构
如何鉴别一般石和精品石?
赏石,是综合多门类审美和文化的艺术
说说山形石的赏玩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方法,极佳的捡漏技巧!
地方博物馆的历代古珠
 
  本月热点
从赵之谦拍卖1200多万印章的高清
“凤城刀客”张文国金石篆刻
关于秦始皇帝「书同文字」的新知
“印从书出 ”浅说
中国各省珍稀宝玉石,看看你家都
2018和田玉收藏市场将会有哪些变
南京千年麒麟石刻风吹日晒处境忧
闲章不闲
书法篆刻的传统与创新
陶瓷印创作谈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