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 ——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时间:2022-01-14 10:55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协(ICA)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
——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采访、撰文 / 刘印梅


从2018年年中开始,我们相继在《现代装饰》杂志上刊登了郅敏“人鱼系列”、“龙马系列”、“双生系列”、“五官系列”,以及“河图洛书”等雕塑作品。从这些造型奇特大胆而充满幻想,引人入胜又富含深意的作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位精通中国历史、文学、建筑的雕塑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7月刊杂志,我们特别采访了郅敏教授,和他共聊雕塑艺术及其个人创作历程、创作思想。

 

01

雕塑家的历程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您当初为什么选择雕塑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郅敏:有别于绘画等二维艺术,雕塑是三维的空间艺术。读书的时候,我先生总和我讲:雕塑家的职业生涯很艰苦、很漫长,需要等待。雕塑家的历程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你干了几个十年。先生说,你用尽气力做好第一、第二个十年,才会有些感觉、有些眉目;在第三、第四个十年,才可能会有点心得、有点成就,也不好说。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些话,但也一一记在了心里。当时的理解好像就是要活得长、做得久才行,像米开朗基罗那样。五百多年前上帝都能赐给他89岁的高寿,可见上天是多么爱他。

 

△《天象四神-朱雀》

 

您曾经说过:“所谓艺术之路或人生之路,也像爬山。自己摸索,贵人指点,走走停停。山中草木混杂,蛇虫鸟兽,途中遇雨,林中起雾,迷途折返,有时也并不能看清远方的路。但在一段努力之后,还是会跌跌撞撞爬上某座小山的山顶。”所以我们很好奇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是怎样的?

 

郅敏:从1997年本科毕业算起,至2007年研究生毕业,其间的第一个十年,我完成了自我目标的初步确定,完善了材料语言的探索,是继续学习和摸索自我的时期。机缘巧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人生第一次个展,展出了第一个“十年”的探索成果——《双生系列》。2007年-2017年的十年,是我艺术上的转变期,开始逐步有一些阶段性结论。也是机缘巧合,201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北京的第一次个展,展出了《天象》以及《河图洛书》系列,作为我第二个“十年”的成果。其间有激昂和释怀,也有困顿和迂回,在不断摸索前行收获很多,也愈加感受到艺术之无尽、艺术之丰饶、艺术之不可测。

 

02

材料背后有巨大的文化含量、文化的指引

您为什么会选择用陶瓷作为雕塑材料?

郅敏:艺术作品、文字作品确实是在表达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世界,但艺术必须以物质的方式来呈现——物化成为一种视觉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将雕塑称之为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或者是思想的形状。形态、材质、空间、观念,这可能是雕塑不可或缺的四大元素。形态和材质没有一天分开过,它们会与空间产生关系,也一定会有观念、理念融入其中,这四者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从1993年算起,我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已有23年。在2004年开始创作《双生系列》之前,我尽力体验中国陶瓷的烧制方式,随着自身成长和阅历增添,逐渐产生我自己的材料观。虽然所有材料都是上天的赐予,但是陶瓷与纯天然的石材、木料不同,它是人类的智慧参与自然再造的结晶。我们当然可以把山石看做陶瓷,但那是上天之作,能够模拟上天的手法,却是人类智慧发出了闪光的行为——烧造。烧造,如同深山幽谷中的一声长啸,仿佛可以划破创造力的天幕,触探到新的世界。烧造,跨越了文明史和文化史,见证了人类演化的一幕一幕。烧造,是一场洗礼,是“天人合一”的艺术行为。泥土终将面对火的洗礼,物质在火焰中等待能量转换的聚变。就这样,自然和自我在缠绵与搏杀中,开始初步融合。土和釉料都是不同成分的硅酸盐矿物质;铁、镁、钴、铜、钛等金属为溶剂和成色剂;再加上木头或者是煤炭来烧制——煤炭是木的转化,如今陶瓷烧制大量使用的天然气是石油的伴生品,同样也是动植物的能量转化;就这样,金、木、水、火、土共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陶瓷。

 

△《河图洛书-地象》局部

 

在我的材料观中,物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如同黄金与塑料,它们因为不同人群的参与、演变时间的长短,逐渐开始拥有了文化属性。埃及的花岗岩、希腊的大理石、罗马的青铜、中国的陶瓷,都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升格到文化讨论的层面。陶瓷在进度不同、地域有差的人类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礼器、乐器、饮食工具、工业配件,到祭祀器物、陪葬明器等等,从人生的此岸,到人生的彼岸,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世界范围的陶瓷历程,无一不是当时代对材料驾驭的佐证,也是生活方式变化的物证。我们可以从陶瓷艺术的演进中看到各地域的地理环境、采料方法、交通运输方式、矿石冶炼技术等一系列的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陶瓷,是人类参与和认识自然的产物。中国,一个集合了陶瓷极大丰富性的国度,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幸运的是,我行走其间。这并非因为我是中国人,而产生的臆断。

您是如何开始创作诸如《河图洛书》、《天象四神》等这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塑作品的?您想表达什么样的思考或者思想?

郅敏:东方人和欧洲人都能看到同一片星空,同一片宇宙,但划分方式不同,东西方星座的命名不同。青龙星座的尾部欧洲人称之为天蝎座,这是一种象形的联想。而我做的青龙,代表东方的天空、星座。在2013年后我开始全面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以前我做雕塑总是有限制。你不可能做一个十米的陶瓷雕塑,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窑。尺度上的改变需要技术上的巨大提升,所以我又回到了“永字八法”,开始做单体颗粒。原理上回到了汉字造型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回到了陶瓷的本原,因为陶瓷最初就是作为砖使用的,既可以铺地又可以盖房子。我觉得这是一种可以无限延伸的方法。比如说青瓷,俗话说“青瓷如玉”,青瓷是仿玉的。汉代出现的青瓷跟玉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君子如玉。材料背后就有巨大的文化含量,文化的指引。

△《河图洛书》系列

 

 

03

雕塑是人类参与探讨世界的一团物质或能量

您的雕塑作品常常呈现出人与动物或其它事物的一个融合,例如“美人鱼系列”,“双生系列”,这是为什么呢?

郅敏:完善,是用来“打破”的。我开始在一件烧制几乎完美的肖像作品上用粉彩绘画了一条龙,或者是一个图腾——信念的图腾。图腾和少年复合在了一起。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就在这一刻“双生”在了一起;绘画的图像语言和雕塑的体积语言就这样“双生”在了一起;雕塑的造型语言和材料语言“双生”在了一起;破与立“双生”在了一起。《我和我自己》在第二遍火的洗礼中,终于圆满完成。粉彩的颗粒感非常诱人,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在我的作品中闪光。

因为我之前在建筑学院工作过七年,建筑专业对我产生很大影响。在建筑学院经常听到一句话“怎么能做出像雕塑一样的建筑”,我在雕塑学院又经常听到“怎么能在雕塑里呈现建筑感”。追求建筑感是我们雕塑最高的追求。这两句话很有意思,有关联又有不同。关于建筑中的对称,它不是对称,可能是对仗。宇宙中一切看似对称的东西都不是对称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关系。后来中央美院的赵力老师称之为“双生系列”。

△《天象四神-白虎》

 

您的作品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一些作品大胆而怪异,这体现了您怎样的艺术审美观?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风格?

郅敏:我也很喜欢文学,我很喜欢王小波,他说“我还不是一个源泉,一个发光体,那么,什么也安慰不了我。”这句话对我很有感触。王小波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最痛苦的时期,他已经得到了李银河的爱情,他也离开了吃不饱饭经济上最拮据的时光,但他仍然非常痛苦,写出这句话,是因为他没有写出他最满意的诗句。后来李银河也回忆,一直到王小波写“在荒岛迎接黎明”那一系列诗的时候,他才找到了自我,他才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以释放,心情才缓解下来。当时我正处在创作的困难期,大概有三年我没有新的作品,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入手,该表达什么。于是我重新认识文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是人类参与讨论世界的一场行动。雕塑,是人类参与探讨世界的一团物质或能量。艺术是人类参与自然、讨论世界的结果,是人们参与寻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痕迹。自然自有规律,面对上天的启示,人类可以膜拜、学习、领悟和超越自我。艺术,可能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是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人类在天穹之下追寻日月之光的见证。艺术的终极目的,是关于爱和光芒。“我”,是此刻凝聚的一团物质与灵魂,“你”,是大千世界、无尽宇宙。我的艺术来自于“我”与“你”的对谈。

您最喜欢自己哪一个作品?为什么?

郅敏:都很喜欢,说不上最喜欢哪一件。《我和我自己》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是一个发端,穿透和打破完善,重回内心,开始初步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为此付出了很长时间的代价。在后来的十几年中,“双生”这个概念,将我引入浩瀚的文化源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充满了对双生的探求。无论是道家的相生相克、还是佛家的生生不息,都是对物质转换、挪移,以及两种力量或者状态关系的探讨,诸如大小、美丑、轻重、聚散、爱恨、古今……之后的“五官系列”、“人鱼系列”、“龙马系列”,以及“河图洛书”都可以看作“双生系列”的延续和演变。一直陪伴着我,有时我会静静端详它。它,好像一直在默默地鼓励我。

 

△《我和我自己》

 

04

艺术最终也并没有什么“用”

实际上,艺术作品尤其是画作、雕塑作品常常被设计师用在建筑、室内设计作品中,甚至有一些设计本身在表现手法上就是借鉴了艺术创作的手法和元素。在您看来艺术与设计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您认为建筑、室内设计和艺术可以做一个怎样的融合?

郅敏:艺术与设计实际上是一回事,最好的设计当然是艺术。这当然是有标准的,未来是设计的世界,艺术和设计几乎没有分开过。艺术,最终是感觉。感觉,几乎不可说,似乎非常虚无,但又真实存在。为了营造“很不具体,但又确实存在的感觉”,需要做好所有具体语言的把握。如同埃及金字塔的神圣感来自于巨大石块数学般的严密堆积,《蒙娜丽莎》的神秘感来自于达·芬奇一笔一笔地运用色彩进行形象地描绘——所有指向心灵的、“不可言说”的感觉,都由非常具体的视觉语言所构成。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晚年的里希特说:“在我的作品中没有语法、没有创造,而一切都在其中。”在持续半年多时间里,所有的经验、直觉、技术、审美同时在我心中调动起来,在似乎枯燥的叠加塑造过程中,依靠艺术形态的体积、形状、节奏、比例等元素,营造“不可言说的”意境。最终,由材料与形态达成最后的审美共识,无法改动,自立成章,非常舒适。舒适,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要求,也是设计的最高要求。

△《天象四神-朱雀》

 

对于自己未来的艺术之路,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郅敏:如今,我已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征程,觉得好像刚刚入门,刚刚领悟到一些东西,所以我也还不知道我的下一步怎么走。年轻时觉得有一万条道路在等着我,可是20多年走下来,发现也并没有那么多路。艺术就是一条路,的确充满魅力。我觉得艺术接近真理,特别像“美”,或者“爱”这样的概念,似乎很难去解释,却又有无穷尽的解释可能。艺术像一个无限反光体,每个人都可以定义它,每次定义都缩小了它。不定义的时候最大,接近于无限,接近于真理。但是我们还必须要定义它,定义它,它才与你开始产生关系。是我的一个寄托,是我愿意做的一件事。我现在还能够从事这个工作,我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比如我这样一个创作者,从小就学画。所以我为了把这件事情干下去,我也要给艺术一个定义这是一个朴素的理想,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既幸福、又艰难。幸福,是因为艺术创作使艺术家能够终身体验造化之神秘,创造之美妙。虽然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中,艺术家是以被牺牲掉为代价的,但在散发之前的能量聚集充满了魔力,如同闪电聚集能量的那一刻。艰难,是因为艺术是一个“非生即死”的行当,几乎没有中间地带。非常残酷,也非常伟大。“好”与“不好”又如何判断?如果我们假设艺术的终极理想是“爱与光芒”的话,最终它可能只有一个标准——创造力。创造力又谈何容易,也许又是一生在探求“光芒”,探求如何面向自然、面向自我,探求了解文明与文化……尽其一生的磨砺、求索,还需要机遇,还需要才华,来成就艺术的“无用之用”。

△《双生系列之世界 》

 

这是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定义的,我觉得“艺术是人类参与讨论世界的一场行动。”这样的定义也比较宽泛,因为我觉得每个人所长不同,你的所长是音乐就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所长是写文章你就写文章,这也是艺术。艺术之路,是一条实现信念的道路,成长期极为漫长——很可能是一生。即便以一生为代价,全力以赴地工作,也不见得一定能够结出果实。但不以一生为代价,全力以赴地工作,则完全没有可能。最要命的是:它最终也并没有什么“用”,既不能“日进斗金”,更不能“加官进爵”。艺术的“用”,就是它的“无用之用”。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河北画家王东升山水画作品赏析 下一篇:“熬”出来的刘小东,用现实主义绘时代阵痛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