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李铎 《龟虽寿》 174×89.5cm
创作年代:1989年
落款:书孟德《龟虽寿》,己巳冬,李铎
钤印:李铎书
李铎
著名书法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1930年4月生于湖南省醴陵,号青槐,字仕龙。作为享誉海内外书法大家,李铎先生历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少年笃志,翰墨菁华
湖南醴陵,自古便是人杰地灵、孕育英才的一方沃土。左权、李立三、宋时轮等,一个个光照史册的人物就出生在这里。李铎先生5岁发蒙,跟随私塾里的老先生从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入手,开始学习书法,并产生浓厚兴趣。从戎未投笔后,依然保持着练字热情,当时部队的许多书写任务都是由他来完成。在行军途中,他拎着小灰桶,沿途写标语,逢山写山,遇墙写墙,见石写石,既鼓舞士气,又练就写大字的能力。
李毅书法《中流砥柱》
坚守传统,参化自然
李铎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一生对书法传统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深知传统的“地层”里有无比丰厚的养分。经过漫长的学习实践,李铎先生悟出了许多门道:学习书法必须崇尚传统,不断从古代先贤的碑帖中汲取养分。“略其形迹,得其神采”,作品才耐看,才有生命力。并总结出“碑帖就是师,办法就是临,态度就是勤”这个道理浅显、真正管用的学书之道。李铎先生一生临帖不辍,从“两序”着手,看遍王、颜、柳、欧、赵,继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上追秦篆、汉隶和魏碑,旁涉郑板桥、何子贞,一生坚持博采众长、广涉博取。
李毅书法《宝剑锋从句》
135×33cm
自出机杼,独领风骚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李铎先生以大无畏的勇气创新求变,向艺术的新高度攀登。为此,他进入了书法的“创、变”阶段。李铎先生买了很多帖,每日临池习书,悉心揣摩。诚如苏轼“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之名言,正是李铎先生勤学苦练的写照。
欧阳中石看了李铎先生书写的《前后出师表》后评价:“其用墨,浓厚枯滞;其用笔,老辣凝涩;整幅作品气息畅贯,结章天然如铸。有《石门颂》的开阔,《瘗鹤铭》的洒脱,《争座位》的雄强,《松风阁》的弛张。”
李毅书法
138×68cm
势夺千山,雄健万里
李铎先生的书法具有磅礴放旷的气息和自然奔逸的态势,体现着雄浑豪迈之美,尤其是擘窠大字,是其艺术的一大特色,具有势夺千山、雄健万里之气魄。榜书结体不易掌握,笔画难于驾驭,更难写出气势和神采,所以书法家中敢写榜书又能写好榜书者可谓寥寥。李铎先生擅写榜书,爱写榜书。他曾说:“我喜欢阳刚大度,喜欢壮志凌云之气,喜欢博大雄浑之风,喜欢跌宕起伏之变化。”到目前为止,他应邀书写的丈二以上的大幅巨作以百计。
李毅书法《历史惨训·勿忘国耻》
138×68cm
正大气象,书道犹兵
作为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李铎先生为人耿直,胸襟开阔,性格豪放。字如其人,他笔下的作品,也都能够涤荡心胸、催人奋进,充满了浩然正气,传播着正能量。他提倡弘扬中国书法艺术要走正路,需要正大气象。
他不无自豪地如此阐述军旅生涯对书风的渗透:“书道犹兵。胜军推进,势如破竹,万马嘶冲;作书布阵,纵情挥洒,心绪亦然。统兵追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挥毫作书,不尽纸墨,不肯罢笔。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锻就此性格,磨砺此意志,濡染此精神。精神所染,气势所趋,融之于书,不无补益。吾谓书道犹兵,不为过也。”
李毅书法
62×68cm
只争朝夕,继日以追
李铎先生惜时如金,他时常慨叹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教诲年轻人“尺璧非真宝,寸阴宝更佳”。他80华诞时曾即兴赋诗《七律·八十》抒怀:“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楱雪满巅。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并挥毫写下“探幽索隐,继日以追”以抒心怀。彰显一位“德艺双馨”老艺术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伟大情怀。(节选自《解放军美术书法》原载)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