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廷波
陈映欣君,别署陈龠(yuè),号龠庐、澄斋、北溪琴客。吾与君相熟久矣,细细推究竟有十几个年头了。那还是我在本科、硕士时期的母校广州美术学院求学时的经历。那时的我年纪尚轻,硕士刚刚毕业,作为广东省第三届青年画院画家与第三届广东画院签约画家,与映欣老师所就职的广东画院有着不解之缘,接触较为频繁。

陈映欣《故土》240x193cm
至今仍旧清晰记得与映欣老师一起赴武夷、泉州、伶仃岛写生的经历;亦深切记得一起往京城访寻考察、笔会中率意挥写的情景。每每与陈映欣老师相处,总是心怀敬意与崇拜之情。亦常被其机智、幽默的话语逗得前仰后合,感情与友谊便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培养起来。后来,我到了北京读博士,读博士后,接触的机会便少了,但也常在朋友圈了解他的“行踪”与“轨迹”。且每见陈老师有美文佳作,即使科研与创作时间再忙碌也会悉心观摩、阅读、赏鉴。

陈映欣《田园意象》180x180cm

陈映欣《太行秋牧》135x33cm
近日,作为广州艺术博览会的学术顾问,委托我为陈映欣老师写作一篇小文。起初,原欲拒绝,原因在于映欣老师是我一直崇拜,亦师亦友的校友、前辈与老大哥。且相熟已久,若以后学晚辈之身份评介其创作似有不妥。但转而一想,既已相识经年,那便是一种缘分了,倘若能够以一种更具学术认知高度与学理考据价值的行文方式对其作品进行有效梳理,这或许才是对自己尊敬的师友最高之敬意。因此,我便要来了映欣老师较为丰富的文献、作品与图像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与梳理。

陈映欣《园趣》50x145cm
严格来说,我不仅与陈映欣老师是校友,且同出于国画系,他真正可称之为我的学长师辈。鉴于此,我或许也有一点学术认知背景,权且作为对其作品赏鉴之依据吧。在我看来,陈老师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迥异于岭南诸山水名家的独特图式面貌,且于图像呈现背后映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学价值与画外情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可做参证。

陈映欣《疏林抚琴》56x145cm
第一,他有着严格的学院教育背景,在谨严细致的美院教育体系之下,不仅极好的承继了宋人格物循理,客观自然的观物取象法则,且能够将元人清逸洒脱,追寻笔情墨韵的造境意趣融入笔端。这尤其体现在他较早时期的笔墨探索与图式风格确立阶段。
第二,身处岭南,他极好的延续着岭南画派强调写生,在色墨交融过程中探寻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有效契合,并将自然物象融入其独特的情境理解,进而逐渐探索出了一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图式语言与笔墨规范。

陈映欣《遛牛图》135x33cm
第三,近些年来,陈映欣老师的笔墨语境愈发自由而洒脱,逐渐将山水语汇幻化为其情绪外现之图像载体,而不再斤斤于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似与不似。这反倒使得其写生更加逼近于所描绘物象的精神性追求与画外语境,进而呈现出图写形貌之外更高的精神性追求,这尤其体现于其近年的“武夷山写生系列”作品。
第四,画事之余,陈映欣老师潜心钻研古琴,且造诣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滋养了其山水语境的图像外显。使其山水造境呈现出更为超凡脱俗的清逸、内敛之情,并逐渐将其笔墨的图写形式推向一般绘画者难以企及的自由语境。从对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轨迹进行学理层面梳理的角度观想,以上四点,看似各自独立,却彼此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我们今日所研究的,独具风格辨识意义与文化学考据价值的山水造境。

陈映欣《故乡的泥土》135x33cm
陈映欣老师性爱山水却从未被山水所拘,坐穷林泉亦从未束缚于山水造境的图真与貌似。他爱琴,却不图琴名;他爱茶,却不计较于品类与名气;他参禅,却不自困与自迷。伴随年龄与阅历的更加丰富,以及其对于人生、自然、象外之境的内在体悟,陈映欣正逐渐进入到一位山水画家最为黄金的创作年龄段。他精力充沛而又阅历丰富;他于笔墨有独到理解而又从未使之流于狂野;他看淡功名却未欲跳脱于俗世;他眷恋红尘而又心境澄明……

陈映欣《园趣》30x32cm
作为后学,吾亦诚心祝愿,祝愿陈老师以更为自如、洒脱、率意、举重若轻之心创写无限山水语境。
(作者:张廷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后,教授。)
画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陈映欣
陈映欣,别署陈龠,自号龠庐、澄斋、北溪琴客。1963年生于广东汕头,1988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画院》副主编。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西安美术学院继教学院外聘教授。
作品曾入选第七、第九届全国美展及其它大型展览,获“首届全国山水画展”铜奖、“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广东省首届中国画展”铜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个人画集数本。
—END—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