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7-12-25 17:45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张海先生在我眼里是当代少有的勤奋书家,极具能力的书法活动组织者,是一位慈祥宽厚的前辈,因此发文以正视听。
张海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即在安阳市专业从事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 1981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从83年起任副秘书长、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91年任主席。主持河南书协工作期间,举办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其中从84年起举办的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论辩会、国际临帖展、创建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等,规模空前,形式独创,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采取多种举措,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脱颖而出,从而使河南书法由原来中下游水平,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以最权威的全国书展为例,1989年—2004年共举办五届全国书展评奖,第四届全国展河南入选数、获奖数均居第一;五届全国展获奖第一,入选第二;六届、七届入选、获奖均居第一;八届全国展入选、获奖均居第二。入选数和获奖数十个可比数字,河南获得七个第一,三个第二。现在全国设置的三大展览,其中两大展览(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和全国青年展)是由河南提议被中国书协接纳并首先在河南举办。不仅如此,河南书协多次承办全国性展览和大型活动,如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首届青年展、第五届书学讨论会等,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海书法真、草、隶、篆4体皆能,且以隶书、行书为最强。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隶书取《封龙山》碑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如龙舞,创作了自成一家的草隶的独特风貌。张海先生还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他个性突出的草隶风格,为书界所公认。
张海先生的隶书,有三种风格。其一,如《洛阳处天下之中五条屏》(即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这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上是简书的面貌,比"行书时期"作品更加纵肆,墨色的变化也更多。其二,如《杜甫旅夜书怀轴》。张海先生隶书得益于《封龙山颂》,《封龙山颂》宽博、浑厚,而又不乏生动、张杨,这种风格即是在《封龙山颂》的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既醇厚、又恣肆的气息宛然犹在其突破之处,则不可不令人叹服。首先,行笔的草化是十分明显的。干、湿、浓、淡、飞白,体现了速度的多变,张杨了书家的精神。其次,以长锋作字,点画上更加丰富多彩;张海先生的这种风格中,其实还融入了魏碑的成分。截锋直下形成了独特的起笔,翻折笔形成了峭拔的肩,以及矩形结构的呈三角状,都显然是受了《张猛龙碑》影响。用笔如此大胆波辣的草隶,可谓前所未有。期三,如《听鸟问花联》。同前两种风格相比,这种风格其实更加恣肆。他不取简书的基调,也不取羼以北碑的味道,在基础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汉隶的回归。当然,这种回归是又一个层次的回归,此前积学所得都蕴蓄其中,结字似汉碑而非汉碑,用笔似行草而非行草,已经很难指出其来龙去脉。也正是无法指明其来龙去脉,实现了他的独创性和价值,实现了"杂多的统一"。然而,这种风格的作品,目前所见不多。不过,明显可以看出,较之大家闭目能见的前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摒弃了一些"机巧",而更加恢宏大气。纵观清代隶书复兴以来的作品,金冬心以奇谲胜,陈洪寿以散淡胜,邓石如以朴茂胜,伊秉绶以宏大胜,何绍基以拗峭胜,赵之谦以流丽胜,吴昌硕以浑厚胜,而皆为隶中之"正书"。近人学隶有成者非鲜,而以来楚徕第一,来楚生的成就,盖在不失汉隶博大浑穆的基础上,而写意沛乎其间,睹之不禁有应节而舞之感。隶书当然是写出来的,能够笔笔写出,也就避免了"刻鹤图龙"之病,况且其味道醇和,意境隽永,所以来氏的隶书成就,比于清隶大家,洵于愧色。来楚生之后,擅隶者峰起,而可与来氏比肩者,何其寥寥!张海先生隶书的汪洋恣肆,纵观清初以降,得未曾有。这样,他首先在独创性上,就取得了书史上意义的价值。张海先生花甲初度,正冉冉迈入人书俱老之境,后来氏而来,侧身隶书大家之林,与其说是种期许,不如说是襟袖间事耳。
张海先生的行草书面貌更多。其一,小字行书。也就是张海先生行草书的"成名体制"。其二,如《屈原渔父》。张海先生自谓"力图借助手笔的长处,突出无大动作的微妙变化,构建另一种清新明快的格调"。这有点像先贤的手稿。前贤手稿一般以自然、醇和、洒脱胜人,是其襟怀、品格、技艺的流露,张海先生是以创作追寻这个境界,"以人复天"。其此类作品有隶意、清气的支撑,允为佳作。作为中国书协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的张海,尽职尽责,务实创新,是张海的一面;张海的另一面,是骨子里的清峻超拔的的书生本色和不肯后人的执着坚忍,有这样的背景,有老于笔砚的铺垫,他的行草书才能入手不俗,"入门自媚"。张海先生学过朱熹,也深有所得,但此类作品,终与朱熹不类,而在他第三类的作品中,倒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三,如《桃花源记》。宏伟畅达,当为张海先生行草书的代表。其中,融化了《张猛龙碑》、"草隶"、朱熹甚至王铎,也有近人如费新我先生的一些影子。即使没有隶书的成名,以此,张海先生仍不失为书坛翘楚。如果以"无过无不及"而论,其行草书或有过于其"草隶"处,简不病枯,驰不失范而得其中。有所显,则必有所掩,因为其"草隶"的独创意义更早、更多,人们先入为主,已经习惯于张海--"草隶"的思维模式,所以其行草书或终不及其"草隶"影响更大。其四,如《独持一意联》,实际上是在第三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效果,更加狂放一些而已。这一类形式感强一些,如果从视觉效果而论,可能胜过第三类,但以耐品读而论,或有不及。其五,是一笔书和小品等。其一笔书极有趣味,我们或许可以期待着张海先生这方面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