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陈永正:德、才、学、视是书法家必备的素质

时间:2022-11-14 09:55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陈永正:德、才、学、视是书法家必备的素质

采访人:资良

【编者按】:陈永正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多年来从事中国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尤以古代诗文的编选、笺注、校点著称。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书法院院长。出版有《沚斋丛稿》《岭南诗歌研究》、旧体诗词集《沚斋诗词钞》、新诗集《诗情如水》和《陈永正书法选》《陈永正手录诗文选》等。1992年获广东鲁迅文艺奖。专访中谈及书法的许多创作观点和理念,以及对当代书坛发展和展望,相信会带给大家诸多启迪。

采访人:您一直深居简出,很少参加文艺界活动,个人书法展也是极少,书法集出版的也不多,前两年又提出“封笔”,对于书法这门艺术来说,您抱有何种心态?

陈永正:2006年我辞去广东省书协主席职位,并与外界交代以后书协所有活动我都不参与了,因为在我心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学者,书法是我一辈子的爱好。我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36岁之前,我在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当语文和书法老师,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就是在1965年,我教的6位学生参加了首届广州市中学书法大赛,并获得了集体奖第一名。那时李天马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马国权先生介绍我加入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前身),由于当时也立志做一个书法家,便加入了研究会,在1966年以后,凡有省展,我都积极参加。另一个阶段是在36之后,1978年我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1981年留校工作,那时我已经40岁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年龄偏大了,所以我决定把大部分时间放到研究工作当中去,书法就当调理心态的业余爱好。1985年协会召开第一届书代会,虽然我没有参与,但还是被选为协会的理事,1992年协会改名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我又被选为副主席,但并没有参加协会的活动。1997年,广东省文联的领导找到我,提议我做广东省书协主席,当时我是拒绝的,因为我只想专心做学问,不想花太多时间处理外界事务。领导说主席是名誉职务,不用负责具体事项,只需要做好表率就行,于是便答应做了主席。2000年我提出换届,希望由其他人来担任主席,结果没有被批准。直到2006年,才卸下主席职位。

从这些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我的心态,1978年以后,我主要精力都放在读书,做学问上,书法只是一种兴趣爱好,用来抒情达性。所以很多人觉得奇怪,我当了主席,为什么很多活动都不参与。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我的个性比较孤僻,不善于跟群众打交道。我想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学术研究上,立志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书法艺术的个性,体现着书家的修养、气质和审美观。您如何界定自己的书法个性?

陈永正:书法家需要具备两点要求,第一点是深厚的传统功力,对传统书法的把握,从技巧和精神理解上能够完全继承传统。第二点是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求新求变。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有德、才、学、视四个方面的素质,“德”指修养,“才”指天赋,“学”指学问,“视”则指鉴赏力。鉴赏力尤其重要,不能分辨好坏就无从下手,而学习书法,就得从最好的学起,何为最好?这就考验个人的鉴赏能力了。书法家要提高水平,首先要提高文化修养,书法是艺术技巧,技巧很重要,但不是绝对重要。我非常欣赏龚自珍先生评论书法家的观点,他认为书家有三等,第一为“通人之书”,第二为“书家之书”,第三为“官阁之书”。所谓“通人之书”,就是博通学问的人的书法,历代大书法家都是通人,他们除了书法家外还是政治家、收藏家、诗人、画家等等。书法家在各种书体能够准确把握之后,还要选择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书法风格继续研习,这样才容易产生共鸣,才能有所成。

以我为例,“古雅清刚”是我追求的艺术风格,“古雅”,高古清雅的韵致,代表着传统文人的底蕴。“清”代表清新、清幽、清逸、清奇等书卷气息。“刚”则代表着风骨、气节之意,具有雄直、阳刚的气质。每个爱好书法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修养、学问和审美观。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都说历来书家成功者无不是临帖大家,但同时临习古人又有一个法度在,这个“度”拿捏到位才见功力。您也是从临习古人起步的吗?从杨逸的文章中了解到,朱庸斋、李天马、容庚、商承祚这几位书家,与您都有着师承关系,他们对您的书法艺术都有哪些影响?

陈永正:临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临过帖的书家都是门外汉。书法讲究笔法、结体,临帖是通过临摹碑帖来寻找书法的法度。我以前学写字不懂怎么临帖,所以一直没有进步,直到19岁时遇到李天马先生,他教我书法用笔和结体,那时我才算真正的入门。临帖要以某几位书家的碑帖作为基础来临,比如我临《九成宫》《圣教序》,临了很久,并且临得很像,后来我又继续学了其他很多家。临帖之后就要出帖,我学习得比较多的是褚遂良的《枯树赋》,临了很多遍以后才有了自己的创造。从临帖到出帖的过程很漫长,天赋高的人可能是一两年,而我则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好几位先生对我的书法都有影响,李天马先生教我懂得书法中的“规矩”,让我掌握了用笔、结体和法度;欧潜云先生一直批评我,使我不断进步;朱庸斋先生的书法给我启示就是自然,我非常欣赏朱先生的行书,有一种文人的雅气;容老(容庚)、商老(商承祚)的书法很严谨,让我“收敛”起来。跟这些老辈的接触让我受益终生,不仅是书法技巧方面,他们的学养、修养、涵养都深深地熏陶了我。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现任主席张桂光曾誉您为“最后一代的传统文人”,当世有“专家”而无“文人”,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当今的文化环境无法产生文人了吗?

陈永正:关于张桂光先生的评论,我不予评价。是不是最后一代很难评说。传统文人在我的观念中就是通人,好像容老(容庚)、商老(商承祚),他们既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家、收藏家、社会活动家。我跟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世有“专家”无“文人”,这点我感受很深。近百年来,西学引进中国,对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饱受了列强的侵略,以至于我们急于改革,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民主革命等改革运动都说明了近150年来中国对西方的模仿和学习。西学进入中国我们不排斥,比如说西方的自然科学,我们的现代科学基本都建立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但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是得保留我们中华的文化传统,可以吸收一些西方的养分,但不应该让它们成为中国的主流。而现代古典文学及文史方面研究的方法论及学术系统都是西方的架构。1980年我的第一篇长篇论文就讲到了这个问题,其中谈到汉语言文学时,我说我们汉语有它独特的发展途径,我们应该从汉语本身去总结它的规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语言学。距今已40年,现在我依然强调这点。我们的学者都不能够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述问题了,书法、美术也是这样,西方的整个文艺理论,我们都无条件的膜拜与接受,忘记了我们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非常可悲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专家?原因之一就是考核制度。很多专家不从事创作,搞理论的只搞理论,写诗的只写诗,搞古典文学不懂得写古文,教唐诗宋词的连平仄格律都不懂,这是很可怕的。搞古典文学的,如果不懂儒家,道家,释家,搞现代文学的,如果不懂历史,哲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所以我觉得专家是应该是通人,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必须一专多能,必须博通,这样才能成为专家。我们的容老是古文字学家,他编过中国文学史,也当过《清华学报》的主编,同时也精通收藏,鉴定,他是典型的通人,只有这样的通人才能被称为专家。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广东美协主席林蓝在当选当天曾分享以“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广东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美术界如此,广东书坛同样也需大家、大作,为书法艺术树立标杆。对此您怎么看?

陈永正:关于林蓝主席提出的“大作”“大家”“大展”三大美术工程建设,我觉得提议很好,是一个可实行的发展方向。对应书法来说也比较合适,但也有不同。相对“大作”,我觉得“精品”的概念更符合书法的要求,传世精品如《兰亭序》《书谱》《黄州寒食帖》等,是经过千百年历史反复检验留存下来的,为历代行家公认的。这些作品的产生往往是书家的妙手偶得,所谓“无意于书”而书自佳。“无意”,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人的至情至性和艺术才华得到了自由的释放,而不是刻意求工,精心设计。“大家”,大家不是“封”出来的,第一要能在当代社会中被普遍承认,尤其是行内专业人士的认可。第二仅仅是当代认可还不够,还要看20年、50年、100年后历史评价。历史是公允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正的大家是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大展”,这点也很重要。通过大展能够让群众近距离了解艺术家的作品,这对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来说很有益处。但展览只是一个手段,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个人的作品水平。我个人当了十多年的主席,没有在国内举办过一次展览,书法集也只是出了薄薄的几本。

关于“艺术标杆”。我觉得作为书法标杆应该有四个标准: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高,第二,口碑要好,大众及行内对其品德和艺术的评价要好。第三,个人要有书法的独创性,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第四,对书法这门艺术的影响力要大,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学习书法,让书法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如果这四个标准都能达到,就可以作为标杆。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当今的书法界可谓百花齐放,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书法表现形式——“丑书”,一些人还认为:看不懂“丑书”的人是可悲的,对此,您怎么看?

陈永正:丑书的问题比较复杂。丑书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铁定的丑书,没有功力,乱写乱画,比如一些江湖书法,书法画等等,这种江湖丑书无论如何都要排斥和反对。但它有它存在的原因,如果群众整体的艺术鉴赏力不提高,江湖丑书就将永远存在,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江湖丑书在古代就有,我去年编著的《书法雅言》中就提及了明代的几个江湖书法家,他们把字写成一个个圈,然后用一条很长的线连起来,就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这说明江湖丑书过去有,现在也有,将来也不能禁绝。第二类则是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追求独创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丑书,这类丑书在古代也有很多,比如魏碑、汉碑中就出现过很多丑书,这些丑书经过了时间沉淀之后,很有古意,也可能成为学习对象。

我曾把我四十多年前写的三幅丑书拿给张桂光先生看,问他算不算丑书?因为张桂光先生曾撰文批判过丑书。他看过之后说:“一张是,另外两张不算”。丑书的标准其实是很难严格界定的,每个人的审美水平都不一样。从书法历史的发展来看,传统的、“美”的书法绝大多数都能够被群众接受,能够流传,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观念。我也建议书法家应该有两手准备,对于书法的创新与创造,可以做一些丑书的探索,但在书法的推广和宣传上,还是应该写一些“美”的,符合大众审美水平的书法。所以对于丑书,我的态度是:第一,排斥江湖丑书,第二,艺术家个人的丑书,可以有自己探索,但不宜在群众当中提倡。

陈永正书法

采访人:您怎么看待当代书坛?

陈永正:我认为当代书坛近几十年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大的发展方向上以及群众对书法学习热情和接受程度上,局面都非常好。当代书坛在书法普及和提高这两个重要问题上仍要继续努力。在书法的普及上,我建议各地区的书法家协会在书法的普及上还要多下功夫,多举办传统的书法展览,在重大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要积极下基层举办挥毫活动,走近群众。在书法的提高上,我建议书法家要做两手准备,第一,要打好传统书法的根基,能够写出符合群众审美的,让群众接受的优秀作品。第二,有天赋的书法家要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的发展方向,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积极探索个人风格的形成。在创新方面,我觉得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只是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追求强烈的外部特征,这是一种行而下的、低级的创新,很多书法家都停留在这一层。第二层是在各家各派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独特的个人面貌,这种面貌依旧停留在表象上。第三层则是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能够从书法表象上看出个人的审美、个性、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这是一种形而上的,由内而外的创造,这需要创新者具有极高的天赋,深厚的学养以及不懈的努力。

 

陈永正书法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化隆唐卡”传承人更登才让:修炼自己作品才能更有灵气 下一篇:郑文岩:画由心生、汇艺梅园
   
  特别推荐
“化隆唐卡”传承人更登才让:修炼自己作品才
郑文岩:画由心生、汇艺梅园
陈永正:德、才、学、视是书法家必备的素质
一池翰墨欲补天——左禅和他的书画篆刻艺术
王树青扇面作品欣赏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 张东林水墨密体
张东海花鸟画作品赏析 | 深情笔墨,给人艳丽
沈世铎国画人物:贴近藏民的生活,深入挖掘民
画家杨军:专注于丹霞山水,开创新的意象表达
灵动雅致——品读朱永成的山水写生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