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中国油画家 艾轩

时间:2008-06-08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画家对某种绘画题材的长久坚持,如果不是因为缺乏突破,那么必然是因为情有独钟。这种情况在美术史上屡见不鲜,艾轩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在他的不少同类题材的油画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他对高原风土人情的偏爱,更有通过这类题材表达出来的属于画家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邵大箴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谈到的那样,“作为乡土写实主义一员的艾轩,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经过一段摸索之后,他终于在荒凉的西藏高原的人物和景色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感受的素材,并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琢磨和研究,把这种素材提炼为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样,在乡土写实主义的青年画家群中,艾轩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

       艾轩的与众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他对高原题材的长久坚持。在苍莽的灭空和原野之间,艾轩把从视觉到心灵的震撼,融会到每件具体的作品当中。他的画面上,常常只有一个人物形象,不管这个人是小女孩或少妇,也不管他是小伙子或中年男子,艾轩总是借助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捕捉到人物形象最扣人心弦的一瞬间。悠远的地平线,在视觉叙事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分割空间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情节铺陈的必要因素。作为虚与实的分水岭,地平线的这边是雪域、草坂或土地,而另一边是梦幻般的云朵、空气或天空。不同质感的两类对象,在艾轩的画面上犹如拉锯般变换不定,有的作品给天空让出了大片的空间,喁喁的心语在朦胧的空气中摇曳;有的作品把天空压缩在画面上方的狭窄位置,思绪就像漫无边际的野草,朝着任意的方向蔓延。在起伏的地平线上,艾轩有时甚至还安排了一棵小树,伸向天空的树枝,不仅在构图的意义上丰富了视觉的表现力,而且也为画面的叙事过程增添了有意味的环节。

       如果说地平线还是可以看到的视觉因素,那么艾轩在油画作品中对“风”的表现,则是通过其他的物象意会而来。艾轩对“风”似乎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不少作品都跟“风”有关,从《没有风的下午》(1983年)到《有风从双肩掠过》(1987年),从《吹进梦里的风》(1989年)到《微风撩动发梢》(1990年),从《就让风把歌声吹散》(1997年)到《风声凄美》(2004年)等。在这些作品中,有时候,风是期待;有时候,风是感怀;有时候,风是回忆;有时候,风是独白。艾轩把“风”隐藏于人物的头发和衣袖,那种轻轻吹来的感觉,固然不像詹建俊的油画《大风》(1996年)那样带来惊涛骇浪,但是在寓静于动的画面上,还是荡漾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几许涟漪。这种感觉,跟高原环境的苍莽体验是一致的,跟艾轩油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的冷调子也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艾轩所描绘的高原题材,几乎没有夏天,而大多数都是秋天和冬天,艾轩在这样的画面中寻找空寂、空灵和荒寂的艺术感觉。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这样的自然和这样的人,以及这种关系,自己心灵的感觉可以得到释放。”   
   
       艾轩第一次进入草原藏区是1974年,面对高原题材的大量描绘,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诺尔盖的季节风》(1982年)是这类题材的早期作品,其中对地平线和“风”的描绘已经具备了这类题材的典型风格。所不同的是,随着创作思路的延伸,艾轩在全面关注包括木板房、石块、草皮、土地、雪坡等高原风物的基础上,对画面作了决定性的调整。如果说他在《诺尔盖的季节风》中还是把人物形象作为高原风物的众多元素之一,那么后来的作品如《冻土带》(1990年)、《有人从荒原走来》(1998年)、《云慢慢升起》(2004年)等,艾轩则是把人物形象提升到画面的主体地位,成为统摄画面的决定因素。而大自然的高原风物,则变成了铺陈情节的背景和衬托。在《歌声离我们远去》(1991年)中,艾轩描绘了一位坐在窗台上的女孩。光线从窗外漫射进来,女孩的羊皮袄的前襟成为画面中亮度最高的局部。而女孩面向室内的脸,在茫然、空寂的神情下,充满了感伤主义的孤独。有评论家认为:“我们似乎在画面上感受到一种近乎于死亡的寂静,每个人站在他的作品前感到紧张和不安,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这是画家的一种抒情,一种伤感的抒情。”

       艾轩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谈到他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是《白光慢慢滑落》(2001年)。在这件作品中,艾轩大胆地放弃了对地平线、风、木板房、石块、草皮、土地、雪坡等高原风物的具体描绘,几乎把全部的着力点集中于画面的人物形象。一缕光线掠过女孩的头部,斜打在身后的墙壁上。头部的侧光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明暗变化,增添了人物形象的冷峻和孤寂。艾轩以“酣畅淋漓”来描述他对这件作品的感受。他还说:“不少人说,看了这幅画后,心里边不由自主地会咯噔一下,有了这咯噔一下,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名家逸闻--李可染:我有我主张 下一篇:著名画家马建军埃及采风作品选登系列报道之二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