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玉,满族,出生于辽宁省义县,现就职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先后进修于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及鲍凤林老师工作室。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8年,国画作品《春晓》被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评审中心作为“农民用水协会”宣传年历,全区发行20多万份;
2008年,国画作品《春风》参加中国画家协会主办的“为奥运喝彩—全国书画作品展”银奖。
2009年,国画作品《倾国艳》参加中国画家协会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书画展”银奖。
2010年,版画《秋牧》、《晨曦》、《晚归》三幅作品随奈曼旗版画家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1年,国画作品《群芳竞艳》、版画作品《草原的月亮》参加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希望的田野》全国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展”,其中《群芳竞艳》获一等奖,作品 被收藏;
2012年,在通辽市博物馆,由奈曼旗文联、通辽市文联联合主办“丹青溢彩 群芳竞艳”刘凤玉美术作品展,展出国画作品、版画作品共43幅。
2013年,《良宵》,参加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今日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4年,作品《早春系列-3》入选1949-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4年,作品《逢春》入选"第二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作品被收藏
2014年,作品《早春系列-1》入选"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作品被收藏
2014年,作品《早春系列-2》入选"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作品被收藏
2014年,《早春系列-3》,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14年,作品《早春系列-4》入选"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冬闲》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瑞雪兆丰年》入选"翰墨齐鲁"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金色家园1》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金色家园2》入选"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和谐花园》入选纪念潘絜兹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5年,作品《守望》入选2015古蜀文脉,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6年,作品《瑞雪兆丰年》入选"吉祥草原,丹青廲城"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6年,作品《都市星期一》入选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
2016年,作品《唯有葵花向日倾》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获入会资格作品
2017年,作品《牡丹春园》入选齐物见心——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
2018年,《塞北柳韵》入选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9年,《吉祥科尔沁》被内蒙古美协选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作品。
2020年,作品入选太湖文化艺术季无锡优秀花鸟画作品展
2021年,作品《春满花枝》入选全国花鸟作品展并获二等奖
2022年,入选《中国美术人物志·2020庚子艺术百家》
2023年,作品入选:福兔迎春——金尚艺佳VIP会员新作系列展
多年来,刘凤玉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版画、国画创作,近年主攻工笔花鸟。2013年由旗文联选派进修于北京现代工笔画院,受教于王天胜、苏百钧、蒋采萍等诸多名家指导,创作作品主要以奈曼旗怪柳、柴火垛、向日葵为主要题材,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全国性展览并获奖。
刘凤玉说:一个人的兴趣是天性使然,自幼喜欢画画的我,每当看到花花绿绿的颜色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美妙的画面,我便十分惊奇。尤其是看到画家们寥寥几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我便激动异常,羡慕不已。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画家紧靠兴趣和天赋是不够的,定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磨练方可略有所成。
绘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瑰丽、或奔放的名言佳句,将变换成或清新淡雅、或浓墨重彩的一幅幅图画。
古诗言“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正是绘画的大道之源、根本真谛。“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这正是掌握绘画艺术所需的最高要求、最大功力。
绘画中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画青竹,会让人联想到“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心虚”的气节风韵。画月亮,会让人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
刘凤玉的工笔画既具有文人画家注重抒情所具有的内涵特点,又具有专业画家工整严谨、精简细密的风貌。
工笔画物象既精炼概括,又工整协调;尤其寓写意于工笔、寓主观表现于客观再现,既注重社会生活、个人情感表达,又注重传统文化继承、域外文化吸收的创作方法、观念和路线的选择,使刘凤玉的绘画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这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刘凤玉工笔画所具有的特色和不同文化因素融合所带来的新风尚、新面貌。
刘凤玉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透彻入微,气运悠然,作画的过程更似一场与自身的对话,精气神都笼罩在其中,她的线条流畅而飘逸,结构工整,严谨,清秀,细节一丝不苟。通过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而她的没骨画不画一丝一线,整张画作全靠色彩层层堆积,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在没骨画和工笔画的转变甚至结合中,刘凤玉是出色的。没骨画法不类同工笔的严谨,逼真却有些刻板;又不相同于写意,恣肆张扬,酣畅却有些夸张。从艺术的角度看,画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效果不同,给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心灵愉悦。看似是简单的技法,实则却要沉淀数年的功力才能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近年来,刘凤玉开始了绢本画的制作,绢本画作为更高级的一种绘画载体,除了拥有极高的绘画难度,还十分考验创作者的绘画技巧。
绢本是丝绸的一种,将书画绘制在绢、绫或丝织物上,称之为绢本。中国唐代以前无纸, 画的材质全部是绢本,因此丝绢为书画的载体,比纸的历史还早,其价值更高,故有“软黄金”和“寸锦寸金”之称。
中国五千年最精华的十大名画(《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汉宫春晓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中有九幅是工笔,七幅是绢本工笔,都是每一个朝代的代表作,代表了一个朝代最为顶级的艺术水准,均为博物馆镇馆之宝,均为无价国宝。可以说绢本工笔造就了中国书画艺术无价国宝的半壁江山!
刘凤玉在工笔画的学习中,被绢本工笔的“难”和“美”深深吸引,从而走上了绢本工笔画的艺术道路,她对中国国粹绢本工笔画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工笔画历史的梳理,结合中国工笔画和现代绢本的特点,弘扬中华文化,将成为当代中国千年绢本工笔艺术的传承人。
刘凤玉通过对绢本工笔的摸索和研究,确立了“尽其精微”的绢本工笔创作理念。在吸收历代名画家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对当代生活的深刻认知和独特视角,并完美吸收了传统工笔画与国粹丝绸的艺术精粹。作品用准确的造型、细致的刻画与精美细腻的色彩体现其“工”的特点,风格忽而清新雅丽,忽而遒劲幽深,忽而潇洒壮阔。
中国唐代以前的画基本都是绢本,每个朝代都有绢本代表人物,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绢本书画的价值顶峰。可以说,能画画的不一定能创作工笔,能创作工笔的不一定能创作绢本工笔,绢本工笔画家不超过总画家人数的0.1%,而能创作精品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绢本画是中国书画的开端 中国唐代以前的画作全部为绢本记录了整个中国书画史,其中工艺与传承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每一个非遗都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技艺的顶峰。绢本工笔创作之前的工序是需要进行绷绢,就是将绢布紧绷在木框上。要求绢布的经纬线横平竖直、松紧度合适,这样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画面,也能保证绢布卸下来的时候画面不变形。
因绢本画的绘制难度,导致它的传承人很少。画家不一定能画工笔,工笔画家不一定能画绢本工笔。在所有的画家中,能创作绢本工笔的比例不超过1%,从这一天然属性上来说,绢本工笔的价值非同一般。
非遗技艺绷绢、天然矿物质颜料、绢布悬空柔软、作品成品率低。
创作绢本工笔,第一步工序是:绷绢。绷绢时要求将绢布经纬线横平竖直、受力均匀,以保证画面创作完毕后,绢布卸下来不导致画面变形。
对创作使用的绢布和颜料要求高。因为绢布的特殊性,必须使用天然材质的用老工艺制作出来的绢布,所有的颜料必须使用天然矿物质原料,方能着色,色彩漂亮,显现出毫米级的笔锋。
创作过程中,整个绢布处于悬空状态,非常柔软,这对画家的笔力和体力都是极大要求。在创作时要时刻感知绢本柔韧度,笔触的力度把握极其精细。
绢本工笔因为细节精美和绢本材质限制,一笔画错,作品不可修改,整幅就只能作废。
刘凤玉对绘画的热情是无与伦比的,而一个对绘画艺术充满的热情画家必将攀登更高的山峰。
一幅作品,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理想天地。当我在色彩中徜徉时,当我在画卷前遐想时,我每每都常常吟诵: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绘画,是我永远的追求,是我永远的爱!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