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15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深居水泥密林,愈久愈密集,愈加眷恋大自然,向往大自然。“高山仰止”这一永恒主题,应是人类顺其本性,回归大自然的心声,它将会奏出多少雄壮的凯旋曲。
来支钢生长在黄山故里,少小时即萌发了描山画石的兴趣。曾自学素描、油画。12岁从师当地画家丁楚才先生,在启蒙老师指点下,他不打底稿,四尺宣纸落笔布阵,每天十余张。丁老师这种特殊的教画方法,为期两年之久,意在充分发挥少年人自由自在、任情造化的灵性。丁老师自信地说,这是一种实验,给培养未来大师趟路。
气质浑厚的山水人来支钢,无疑是呈现大山精神的天生之才。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贾又福山水工作室”研究生班,深得恩师贾又福推重、厚爱。在美院系统教学基础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经过“极慢”、“极笨”的基本功磨练,先习“加法”,后习“减法”,至繁中求至简,开始走向一条“似慢实快”、“心源”与“造化”相契的现实主义山水之路,遂以充沛的创作活力,跃向画坛。
来支钢探寻山水画源头之时,其画意、画兴、画风,无不自然倾向北宋大山大水。但久久无法脱出“古人古画”的感觉。反复探索,豁然开悟,一旦融入李可染“积墨法”,顿生“奇变”,滋生出与“古人古画”大相径庭的现代感。一代宗师李可染的优秀学生之一,新水墨画佼佼者贾又福,创造性地发展历代山水大师的“积墨法”,针对黄宾虹的突出贡献,首次提出“墨浑沦说”,“以心观石”,“疑心化石”。教学中屡屡做案头示范、写生示范,给一批又一批学生以新的教化、新的启示,懂得了“站在前代巨人肩膀上”的大智慧。那声噪一时的“反传统”创新热,在这里,一无温床,二无市场。曾经十年浪迹天涯、卖画求艺、苦苦摸索、历尽曲折的来支钢,有幸问道于斯,一如猛虎入山,狮子搏象,精诚猛进之势,名列前茅。
来支钢拥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他并非不长于画树、村舍、舟车桥梁,但他集中力量研究山石,突破山石。在他看来,画好山石,作为一幅山水力作就成功了大半。当山水画主潮出现“宾老热”时,他保持冷静心态,不以追随宾老早年跳荡、松动的文人画线条为尚,而是从自己的气质、秉性、创作欲出发,重点钻研宾老晚年“积墨法”,一探“浑厚华滋”之美。“浑厚华滋”,既非“南派”,也非“北派”,独属中华大地、山河,草木之美,最能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古典精神之深奥。
“云浮而动,岳镇而安”。山石为主,既得厚重,复求灵动。石,离不开云。从艺30年,支钢曾向长于画云的刘表洪先生学习,还曾长居黄山,观云、画云,养气炼心,去把握云、石的一动一静、动静相反相成,彼此转化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他未直取前人画云“留白法”、“晕染法”、“勾云法”,而是诸法皆备于我,融诸于己,复以前人未有的“自由扫笔”、“自如按笔”,出之,为之,化之,形成云的新理异态。远观,云石隐约,山雾弥漫,强化着峭崖当空、特立欲博之势。山石,全以“芦墨法”为用,将大墨面、大墨块,分解为小墨面、小墨块。笔触点有力,界于点、面、块之间,律动交错,层层迭加,整体上,以“黑”挤压“白”。于是,冥黑之中,隐约着流动的线形闪光,恰似万条龙蛇,奔腾盘蜒,惊心动魄,神秘深邃无可端倪。
前代画论评说:石溪,小幅山水,大章法;石涛,大幅山水,小章法。大画气势,略逊一筹。举一反三,由此推知,大幅山水,取大章法最难,非高手莫能为。不惑之年初度的来支钢,足有胆力魄力驾驭大幅山水,笔墨驰骋于六尺宣、八尺宣整幅,气势宏伟。大而不空,满而不塞。布局之四边四角,绝不妄为,颇具向外扩张之势。以及“墨浑沦法”凝铸山石,翠白两极比照,突现大山精神,丰碑精神,求索崇高感,庄严感。来支钢山水创作以“气”胜,着重把握自然内在之生命律动和主体意识自由自在的力度,从而赋予画面石云以某种抽象意味,寓人生、社会、宇宙哲理于其中,更发人静观,启人默想,悟其“墨浑沦”之深厚有加的内涵。山水画革新大家石鲁七言绝句:“人笑我黑暗我更黑,黑到惊心动魄”,回敬当年“野”、“怪”、“乱”、“黑”的指责,今日复以黑与非黑论水墨,自落浅薄。
“乌鸦入夜,白鹭立雪”,贾又福教授极言浑沦大美、黑白无极之妙,恩师以此二语赠勉天赋型弟子来支钢,不仅仅是一般赞词吧。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