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万青力:中国画不存在衰落说

时间:2008-12-25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观点摘要: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引入,怨天尤人、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也愈演愈烈。这一思潮几乎在20世纪形成压倒之势,影响了对近世中国绘画的基本评价和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更有人作“清代无画论”,50年代中国内地取消中国画而以“彩墨画”代之,80年代中国画被宣判“到了穷途末日”的死刑。笔者认为,这一思潮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反映了几代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压力下急于求变的心理,却是一种盲目的判断,偏激的主张,急功近利的历史选择,一个时代的误会。

  ■以外来的、非中国文化的概念套用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上,始作俑者,往往是中国人自己。5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出版的中国美术史中,有的前辈学者竟将中国美术史写成“现实主义艺术之发生发展及其与非现实主义之矛盾斗争史”,由此得出如下结论,“综览元、明、清三朝600多年的中国美术,就其本质说是明显地向低潮倾流的”。70年代以后,有人写艺术史,把画家分为“革新”“保守”或“开拓型”“延续型”两大类,同样是不符合中国艺术发展史实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方法。

  ■19世纪,是中国绘画史上实现了审美观念和时代风格又一次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次转变在18世纪已见端倪,而在19世纪功告完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不了解19世纪中国绘画的重大转变,就不能理解20世纪中国绘画的成就所在。从1840年以后的西画传入,到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形成,西方文化并没有对这一转变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不是促成这一转变的直接契因。这一转变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内部在审美意识和时代风格上的变革。把中国近代绘画史看做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必然会对19世纪中国绘画的变革视而不见或估计不足,从而把近代中国绘画的发展降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地位。这不是一种偏见,便是一种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够深入的浅见与误见。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68届学士,中国画系1981届硕士。曾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1984年春季自费留学美国,获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1989年秋季起任教香港大学,2006年7月出任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曾在美国及我国香港、北京举办画展。发表美术史论文百余篇,出版《画家与画史》、《李可染评传》、《陆俨少》等著作。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当时大都画家依然不减,炒作喧腾,连外国人也来买画,能说是衰落吗?讲到现在的中国画,不要忘记,其普及程度,堪称史无先例。连某民主党中央都有画院,国家机关、商业机构、民间街头巷尾,到处是画院,已经印出的画家名片估计至少有几吨重,要砍掉几千棵树,能说是衰落吗?”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万青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大多认为,18世纪的中国绘画已经呈现衰落趋向,其后19世纪尤甚。万青力教授对此不以为然,倾十数年之力完成专著《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答案”。该书简体字版不久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记者日前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万青力。他说:“凡是从头到尾认真读过本书的人,都明白我的观点,也明白我的证据。我相信若干年后,或许会有更多一些读者明白我的观点。不同意的,也会写出有证据的论文,那才谈得上是学术讨论的开始。”

  《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全书15万字、400余幅图,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该书2004年在台湾首版,受到艺术史界和一般读者的好评,被很多大学作为美术史教材采用。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认为,这部著作显示了一个重要的意义:19世纪的中国绘画,终于开始有了历史。2006年,该书被吴作人国际艺术基金会授予第一届艺术史论奖。

  万青力表示,中国绘画从一元到多元,从精英到大众化,从封闭到开放,正是从19世纪开始的。“如果不接触19世纪历史研究,不接触大量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实物资料,特别是来自民间的物质资料,很难进入这个领域,也谈不上进一步对话,进行学术讨论。”

  万青力说,他曾在北京黄宾虹研讨会发表《黄宾虹的“道、咸画学中兴”说》,某理论权威予以反驳,听其口气,似乎“道、咸画学中兴”是黄宾虹自己编出来的。他随即离开会场,没有辩论。“因为这位权威并没有准备好辩论的平等态度和对同一议题的知识基础。如果你认真读过我的书,只要看一看我对戴熙风格的新解,就知道什么是书学中兴,什么是画学中兴。我没有想过要别人一定接受我的看法,但是我希望别人尊重我的看法,况且我有充分的证据支撑我的看法。”

  万青力直言不讳称,内地有些理论家、艺术家,对历史研究有误解。“我知道内地艺术史的出版状态,对不同观点,尚未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且,艺术史教科书、美学概论,抄来抄去,重复数十年,已经把多数人的脑袋洗成一个模式,只装一个答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果相信研究只有对错、是非、一个标准答案,简直连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够。”

  对于媒体时代学术研究的现实处境,万青力也表示了担忧。“大众媒体左右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学术研究领域不应该靠大众媒体来凑热闹。网上买书,听信宣传,如盲人骑瞎马,有人跟着起哄,大家‘顶顶顶’。不过,跟着喊口号的人并不一定明白口号的内容。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政治衰落艺术一定衰落’,我尊重。”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著名评论家水天中专访:全国美展的功效不容忽视 下一篇:真情涌动 大美出焉:赵纯厚的矿工人物画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