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2-26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对一个当代中国画家,唯能聆听自我心灵召唤,忠守于血脉深层的感动,不汲汲于跟风,不务务于趋利,实是一个无言的考量。纯厚从最初绘画创作的萌发和切入,就选择对准了他曾经与之朝夕相处、共历生存之艰险的煤矿工人。而且一画就是三十年,至今未缀。一个画家将人生的青春年华投给了社会最底层的“煤黑子”,在已被繁华时尚遗忘的部落群里,是什么发现,使其义无反顾,坚守至今。
如果说,生长于西部农村的纯厚,曾在黄土沟坡上完成了少年梦想,青海旷野的兵营燃起了他青春的希望,而待其走向社会谋生,一下子沉降到数百米深处的矿井中时,他的肉体与精神才真正开始苏醒。矿井中幽暗莫测、险象重迭,矿工生活劳作的艰辛和生存心态,都给了他以刻骨铭心的震惊与记忆。
人的天性往往是在背反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来的。繁重的体力劳作之余,喜爱思考和画画的纯厚,便开始了自己的精神延伸。处女作《心相印》描绘了新婚矿工的妻子送丈夫上班的情景,人物表情细腻真切,墨色分明,环境渲染、道具描绘都颇具典型性,恰当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生活的基调,虽显稚嫩,但一下便体现出作者在困苦生活中发现并捕捉美好情景的健康心态,及其朴素清新的审美原点。随着调上地面搞宣传工作,纯厚在这个煤矿连城的地方,到处描画着、思考着。地上与井下、阳光与黑暗,强烈的反差,使他逐渐产生了对矿工劳动价值的深层理解与敬仰情怀。人对自然的依存意义和劳动的力度之美,在《地心交响曲》中得以抽象和升华。层层错叠的方折形与涌动流畅的波状曲线交互构成乐感的画面。矿工化成了簇集跃动的音符,明显提升夸张的形色构成,形成了对艰苦劳动的诗意化颂扬。形式探索的倾向,使画面暂时离开了写实意味而具抽象性,凸显的视觉张力,严密浑然的结构性给观者以鲜明的印象。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