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盛杨,1931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盛杨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承前启后者,其代表作有《民兵》《徐特立》《卓玛》《屈原》《巴金》《傅雷》《艾青》《曹雪芹》《罗贯中》《民间演唱》《无名英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纪念碑》等。著有《雕林漫步》,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等。
2024年10月,雕塑家盛杨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近期,本报记者拜访了这位94岁的老艺术家。在他朴实无华的客厅中摆放着几件小型的雕塑作品,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其上,宁静温馨,时光仿佛和雕塑一样凝固了起来。“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盛杨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与我们分享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思考。
艺术理想与革命洪流
1931年,盛杨出生在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人靠父亲刻图章的手艺为生。1937年,在南京沦陷前夕,六岁的盛杨跟随父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数年之内几经辗转,一家人逃到了重庆。作为一名“难童”,盛杨被重庆北泉慈幼院收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945年,自幼喜爱绘画的盛杨考进了由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进入绘画组学习。他在学校的画册里见到古希腊雕塑以及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雕塑作品,也见到了苏联雕塑家穆希娜、沙德尔等人的作品,被这种单纯、静穆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深深吸引,盛杨开始倾向于学习雕塑。虽然当时没有专业的雕塑老师,但美术组的老师们也尽量为他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并给予指导,这让盛杨对雕塑艺术越来越感兴趣。
在育才学校,盛杨常常参与学生民主运动,还接触到了解放区的一些信息、文件和马列主义,并决心跟随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1948年秋天,17岁的盛杨通过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解放区。此前,他早已了解到古元、彦涵等木刻家的作品,希望和他们一样在解放区从事美术工作。然而时值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人民解放军需要更多干部南下,解放江南地区。面对这样的情况,盛杨决定服从革命的需要,到前线与战士们一起战斗。
决心拿起枪当战士的盛杨没有想到,一次报告会上,他在笔记本封面上画了一个列宁头像,使部队领导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让他加入了文工团。1949年8月,盛杨所在的部队改编为空军政治部,从南方调回北京。此后,盛杨便在空军政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始终没有放下画笔。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盛杨得到了一次重返校园的机会。此时,在部队工作八年的盛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领导认为他在部队也可以画画。但盛杨希望能够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自己更为爱好的雕塑艺术。当时,人们对雕塑还不够了解,恰逢天安门广场上正在进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盛杨请部队领导参观了工作现场,并请当时主持工作的雕塑家刘开渠介绍了纪念碑的重要意义。得知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家都是留学归国的,中国还很缺乏雕塑人才后,部队领导决定批准盛杨参加考试。1956年,盛杨如愿考取了云集滑田友、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等大师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在学成之后留校任教,真正走上了雕塑之路。

盛杨 《赤子的孤独》 铸铜 60cm×60cm×5cm 2016年
主持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正厅需要一座毛主席的雕像,建筑前后也需要四组群雕。10月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负责人,盛杨被任命为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组长,负责组织全国优秀雕塑家进行创作。
雕塑要求在1977年9月之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很快,盛杨就带领来自各大美院的百余名雕塑家开始了创作。纪念堂外部的群雕是按照中共中央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指导精神设计的,即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继承毛主席的革命遗志。纪念堂前方东西两侧群雕分别表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纪念堂后方的群雕则表现全国各族、各行业人民继承毛主席遗志、继续建设新中国的场景。
制作毛主席雕像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应该采取站姿还是坐姿、以什么样的动作表现毛主席的风采、如何与前来致敬的群众形成呼应、怎样才能体现中国气派……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深思熟虑。经过反复讨论,雕塑组确定了采取坐姿的方案,制作了一座两腿平放以示端庄的泥稿和一座跷腿以示亲切的泥稿,因两种姿势各具优势,故将两个方案上交,请中央领导定夺,最终确定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跷腿坐像方案。
后来,在毛主席坐像安装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按流程,前来瞻仰的群众将在大厅列队向毛主席雕像鞠躬致敬,原本规划的第一排参观者距离毛主席雕像很近,鞠躬时太靠近雕像跷起来的脚,有工作人员提出不妥。盛杨和同志们商量,认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将第一排观众的位置后移,离雕像远一点,在雕像前摆上鲜花就可以了。
就这样,毛主席纪念堂雕塑顺利落成。雕塑建成多年来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组具有较高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盛杨 《战地救护》(侧二) 青铜 450cm×220cm 1999年
石景山雕塑公园与城市雕塑之思
1983年,盛杨应邀为北京石景山古城公园创作的雕塑“母与子”成为该公园的一大亮点。1984年,石景山区委又邀请盛杨为即将新建的公园再创作一件雕塑。盛杨建议建造一座富有特色的文化公园,以雕塑为主体,既可以丰富公园景观,又可以使公园充满文化气息,这种形式当时在国内还没有。盛杨认为,文化休闲公园的作品定位应以热爱生活、轻松愉快、恬静闲逸、健康向上的题材为主,让人在美的享受和陶冶中得到思想升华,这一想法得到了区政府的赞同和全力支持。
最终,盛杨组织策划创建了中国第一座雕塑公园——石景山雕塑公园。首批入驻公园的雕塑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一度被纳入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盛杨希望利用三年的时间,继续丰富和优化石景山雕塑公园的作品,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雕塑公园。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能继续实施。
在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雕塑艺委会主任期间,盛杨团结了当时全国雕塑界的骨干,培养了众多青年人才。他组织策划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和平·繁荣雕塑巡回展”等多项主题雕塑展在全国主要城市展出,对雕塑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2008奥运景观雕塑国际巡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于世界多个国家展出,成为奥运会文化活动的一个创举。
丰富的工作经验使盛杨对城市雕塑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现在雕塑创作很繁荣,有很多好的作品,但有些雕塑公园建设过于追求短平快,近于快餐,出现很多简单、重复、雷同现象。还有些地方做了很多超大型的雕塑,但大多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是一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他说:“大型雕塑的体量会产生震慑之感,往往令人敬而畏之,即使是杰出人物也不宜做得过大。此外,有些题材不值得做很大,它没有那么高的社会价值;也有些题材不适宜做得很大,它本身就是小巧的,做大了效果适得其反。”

盛杨 《古典文学家罗贯中》 青铜 39cm×38cm×92cm 1988年
对当前雕塑界一些问题的思考
盛杨也十分关注当前雕塑界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雕塑作品深受消费主义影响,解构一切崇高和严肃,甚至走向庸俗,这让盛杨感到深深的担忧。盛杨谈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休闲、轻松、娱乐性甚至是调侃性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应该满足这种精神生活的需要,但这类作品也要有审美品位,寓陶冶情操于娱乐之中。艺术家必须有自我的见识、感受和个性,否则他的作品是平庸的,但不能脱离群众,也不能脱离生活。那种极端的自我宣泄、自我陶醉,或仅沉浸在意趣相投的狭小圈子里相互欣赏的艺术家们,希望他们走向社会,担负起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如今,鲐背之年的盛杨依然精神矍铄,当记者问到他近期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时,盛杨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旧时代的黑暗苦难,也经历了建设新社会的艰难曲折和高歌猛进的崛起发展,胸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冲动,但毕竟年事已高,我将尽力而为,还希望和青年人共同奋斗。”
从1948年参加革命至今,盛杨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工作和生活。多年来,时常有青年雕塑家来向盛杨这位亲切的师长求教,盛杨总鼓励他们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勤学苦练,要深入生活,要联系群众,对中国的传统和外国的东西都采取批判扬弃的态度,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他希望青年雕塑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