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元和 深居苍山
继2006年以一幅《天涯无处不奇观》的中国国画摘取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特等奖之后,终日隐在湘中娄底市乌龟山山脚下作画的彩墨画画家易元和,于2008年12月带着他的48幅作品再次受邀前往法国,成为在举世闻名的卢浮宫举办个人画展的首位中国画家。昨日,记者在长沙见到了刚从法国回湘的易元和。没有助手,没有太多行李,他孤身一人出现在记者面前,却满心是那些斑斓的中国山水。
两次与卢浮宫结缘
2006年,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画家和作品云集巴黎,其中,来自中国湖南的画家易元和的作品《天涯无处不奇观》引起震动。这是一幅非常奇特的画:一块巨型岩石自右向下倾斜,巍巍然之势却突然在画底紧急收束,转成山脚斜插在一个桃花盛开的中国小山村中。画的上半部分奇险无比,下半部分却又温柔祥和,整幅画的意境耐人寻味。在法国的这次高规格画展上,《天涯无处不奇观》获得了惟一的一个特等奖。易元和从此在法国画界闻名,不少外国收藏家开始收藏他的画。
2008年12月,受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的特别邀请,易元和带着他近年的48幅彩墨画作品前往卢浮宫开个人画展。“当时,法国方面让我挑选地方,我一看他们罗列的展览地点里面有卢浮宫,就毫不犹豫地选了它。因为,它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艺术的殿堂。”易元和说。12月11日画展在卢浮宫开幕那天,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席弗朗索瓦·贝莱克主持了开幕式,法国各界人士、政府官员、联合国教科文机构、中国驻法大使馆等部门官员前来观看画展,还有许多易元和无法叫出他们姓名获悉他们身份的法国民众,“那些法国女大学生,站在我的画前赞叹惊呼,我自豪地告诉她们,这里画的是中国湖南中部一个原始的次森林,那里画的是神秘的新化大山……”浪漫多情的法国女学生用飞吻表达着她们对中国画家的情感,而来自法国艺术界的评论家则用理性的文字表达着他们的看法:易元和不甘于墨守成规,既精心研究传统,又大胆吸收欧洲的现代绘画对精神世界的色彩表现和艺术思想,画面洋溢着中国情趣。易元和说,这些评价,让他更坚定了用中国彩墨画走向世界的决心。
在艺术行走中绘画
易元和没有任何职称和头衔。“那些都没意义,我要靠的就是作品,用作品说话。”他的生活乐趣就是与山水打交道,在艺术行走中亲近大自然,进行绘画创作。“我每年正月初三就去大山里写生一个月,吃住全在大山里,一年要去好几次。”他认为,“画在功夫外”的道理,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游历的增多而领悟到的。1997年,他前往神农架、武当山一带,去画原始的大山,“那个阶段的我,年轻,一股脑地把传统丢在一边”;2000年,他只身前往西藏写生,“这个时期开始注重寻根了。水墨画的渊源是佛教,而佛教是从印度经西藏、青海、甘肃一带向东渐进的,我要沿着这条路去亲身感受,即使有可能死在那里。”这一次,他一走就是六个月,走坏了10双鞋子。到了敦煌,面对石窟里的菩萨、飞天,他突然顿悟什么是“东方的色彩”。“其实,那是一种佛教色彩,这种色彩讲究装饰性。”从这个时期起,易元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色彩是属于全人类的。”他开始在作画的时候积极寻找东西方的相通之处。
明年,易元和又有一个新的艺术行走计划,他想沿着黑龙江,前往内蒙古、新疆、西藏,行至印度,“这条路线都是大山大水,有利于我寻找艺术的新突破。”易元和认为,作为一个画家,如何做到“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一个终身课题,对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完成这个课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