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张书范:翰墨铸情 宁静致远

时间:2009-01-10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翰墨铸情 宁静致远
                                                                  ——记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书范
     张书范,1943年4月生于吉林市,祖籍河北深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染织专业;1979年,专习晚清张裕钊的书法至今;1985年进修于北京师范学院书法艺术专业。1986年起,先后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以及北京、烟台、青岛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及书法交流;1989年,中央电视台主办书法技法讲座中,主讲《魏碑技法》;自1989年以来,曾先后编辑《魏碑技法》、《柳体技法》、《书法字海》、《清张裕钊书滕王阁序》、《晚清张裕钊楷书字帖》等书籍;1998年,为北京汉仪科印有限公司书写《南宫体》计算机字模;200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发的“阿卡得米”奖,既学院派艺术权威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受主新闻中心(MPC)邀请为特邀书法篆刻家,为各国宾客展示中华文化;现为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海淀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书范书法的启蒙老师是在农村老家上小学时教语文的修鹤年老师,1961年张书范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由王传恭和郭风惠两位先生授课。郭风惠先生指导学生们学习书法首先必须要临习古人碑帖,古人的经典之作将张书范引入了书法的大门。首选的入门碑帖是赵孟   的《三门记》。老师对临帖的要求很严格,临帖就得像帖,不允许自己发挥。通过临帖,磨砺耐心与意志,锻炼一个人的心、眼、手落于一处的目的;通过临帖,书范先生说他的书法学习才开始走上正轨。
     因其用心临帖,不久张书范就感觉到赵孟纤弱的一面;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他临习了许多的碑帖。其中有法度严谨的唐楷、苍劲高古的魏碑、圆中带方的汉隶,以及宋、明、清经典碑帖都曾经作为临习的范本。博采众家书香,吮吸各路养分,为以后走上书法创作与研究的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在工艺美术学校,书范先生说他虽然学的是染织专业,但收获最大的却是书法。
1985年张书范到北京师范学院进修,欧阳中石先生授课,在课堂上要求学员们临习颜真卿《多宝塔》中的一个词组和王询《伯远帖》中的四个字,将原帖中的字放大复印成手掌大小,要求临习的字与原帖中的字的笔画完全重合,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训练方法。从那以后,书范先生每临一本帖都是这样要求自己,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临帖。而不像某些人理解的“凡学不像的就自称是意临”。临帖最忌“大概齐”、“差不多”,如果临帖能够做到“严丝合缝”则可谓基本功到矣。
     张书范在1979年有幸见到晚清大书法家张裕钊的真迹,感觉到这种“南宫体”笔力遒劲,刚柔兼具,阳刚中又不失阴柔之美,并带有一点金石风格。同时,受欧阳中石前辈的厚爱,得赠张裕钊临习的真迹一幅。“南宫体”运笔含蓄内敛,结构却很险劲外露;饱墨沈光,似圆似方。康有为曾经评价:“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心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字里行间,确实推崇。从那以后,书范先生找到了自己主攻的目标,并且一写就是三十年。生命中最宝贵青春年华就无声无息消逝在黑白红之间,募然回首,满头青丝已染上了白霜。
书范先生在浩瀚的书法世界里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感怀先人的艺术成就与淡泊情怀,将中国汉字这一造型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说,书法好比阴阳之道,落笔好似一阳初生,篇成好比阴阳平衡。多一分留白,则显空荡;增一分字迹则显拥挤,惟有空有恰倒好处,才散发出无尽的和谐美感。
    “南宫体”的本源自然是魏碑,但魏碑的这一自然特征出现外方内圆这一特征并非是人为形成的,而是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笔画衔接处出现剥落,出现了外方内圆的现象;张裕钊竟把这一自然剥落、参差不齐的风蚀现象人为地用笔画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独特书体。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谁敢说一点一撇,一竖一横的中国汉字里没有蕴涵着阴阳相济、刚柔平衡、相生相长、归于自然的大道?艺术之道最终师法自然,“永字八法”好学,但是楷书结构中举一反三的规律难以掌握,规律掌握后又难以形神兼备,难就难在“道法自然”,而这是一门养心修性的综合学问,着急不得,戒骄戒噪。书法家最后比的是什么?书范先生认为不仅仅是基本功,还有他对书法的理解与应用。
    张书范认为:一个书家的胜出,最后还在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行。他对书法的理解是“好好写字、好好做人”,加上他宽厚待人、谦虚谨慎的和蔼质朴,赢得了圈里圈外一致好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末的十年间,张老师曾分别应邀到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及书法交流,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飘洋过海。
    2001年9月,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在声势浩大的开幕式上,张书范用了一根八十多斤重的毛笔,饱蘸浓墨,在一幅96平米的巨幅绸布上,一气呵成,只用2分45秒的时间,写下一个草书的“龙”字,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从这里开始走向了世界!
    200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张张书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专门授予他“阿卡得米”奖,即学院派艺术权威奖。
2005年10月17日,“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首次登入太空,其中搭载了张书范等7位书法家的作品,2008年9月25日至28日,“神州七号”遨游太空,书范先生的书法作品再次搭载同行。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书范先生还担任着许多的社会职务,他们这一代人对书法的酷爱和付出都是很单纯的,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凭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徜徉在书法的世界里感觉愉快、轻松。尽管思想意识里没有为艺术献身一类的崇高字眼,但一旦融入其中,便觉着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有了新的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人物专访:记山西绛州澄泥砚制做专家蔺涛 下一篇:吴松──中西并重大胆创新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