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吴振立:关于艺术、人生的一些想法

时间:2009-03-28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是我栖息精神和安妥灵魂的地方。书法既给我带来欢欣和愉悦,同时也给我带来痛苦和彷徨。我为什么需要书法?这么多年来我为什么对她情有独钟以至朝写暮思,乐此不疲?

        毫无疑问,在中国中,书法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有人将之称做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核心与否,我没有深入地研究,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但有一点,书法千百年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在于她那看似简单质朴的线条里,隐含着神秘的人类情感和人生体验,包含着丰富的宇宙信息。书法可以栖息精神,可以安妥灵魂,可以抒发情感,从这一点来看,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人类情感和时代精神史。

        有人认为只有某个时代某个大家才是传统,才是书法的正宗,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是不能包涵中国文化精神的。为什么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繁荣而不是进步?为什么艺术的繁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有了历代书家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卓越创造,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书法传统。因此传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也应该宽泛一些。如果说传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经典就是这条大河中的朵朵浪花;如果说传统是绵延不断的山脉,大师就是这山脉中矗立着的座座高峰。

        “相对于个体而言,真正在发生作用的传统,是和自身有所联系,并且被理解和使用的那一部分”。我在多年前的《临帖絮话》里曾经谈到我对于学习传统的认识和临帖的心境:在临帖时,我主要契入他们其中的某一点——令自己激动和景仰的那个点,以求自身的慰藉和超越。学颜求其厚重,学金农求其郁勃,学八大求其简澹,学弘一求其超逸,不贪大求全,也不强求毕似。我对书法艺术的许多认识是从比较中得来的,我喜欢将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代表人物、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也在寻找它们内在的、精神上联系。

        在我的认识和体验中,书法与其他艺术拥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我年青的时候曾有机会接触了许多西方音乐的经典,受益匪浅。沈尹默说“书法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空间和时间的艺术是一个覆盖人类感知系统的美妙织体,它通过声音、旋律、线条、色彩向存在世界倾诉创造的秘密与喜悦,并使短暂的生命得以永恒。艺术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在于将不可见的精神显现为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形式,为所有必将走向死亡的生灵带来亘古长新的慰藉。我特别喜欢俄罗斯音乐。俄罗斯漫长的冬季、广袤的原野,以及天地间厚厚的云层、成片的白桦林孕育了俄罗斯音乐宽广、忧郁的特质。我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的旋律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和颜真卿《祭侄稿》并无二样的沉郁深悲。再比如贝多芬,我喜欢贝多芬的雄浑和博大,在贝多芬的《田园》、《命运》交响曲中能感受到颜真卿、苏东坡书法作品中的厚重和庄严。

        如果说音乐滋养了我的书法,那么激发我进入创造的领域是在读了韩玉涛先生的《孙过庭论》之后。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友人处借得一本《美学》杂志,上面刊有韩玉涛先生的《孙过庭论》下半部,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最后一口气把它抄了下来。那时有关书法研究的好文章不多,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好的道出书法本质的文章。一九八六年我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中的那幅获奖作品就是阅读这篇文章后的产物。

        沿着那种风格,我写了许多年,慢慢地,那样的书写已经不能满足我内心的需要。齐白石曾说过:“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讲得太好了。为什么要变,因为“未称己意”。作家余华也说过,“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所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都来自内心。

        为了能够充分表现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获得的表达,首先必须面对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我曾在农村呆了十二年,回城以后又为生计奔波了数多年。感谢生活给我的恩赐。艰辛而庸常的生活使我的人生有血有肉,使我的人生丰满而充实,使我在观赏和聆听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作品时能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为了能够使书法作品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们需要技法的锤炼。这同样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但技法只是工具,过分炫耀技法不仅削弱作品的深度,而且会使作品变得匠气十足。最高级的技法从属于完整的创作,不会凸现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读颜真卿的《祭侄稿》、沈从文的《边城》乃至更多的优秀作品时会产生这种感受。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以为限制我们这种能力的最大因素是现存的种种教条和清规戒律。鲁迅好像也告诫我们不要相信什么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没有任何老师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创造的领域,它需要体验、需要酝酿、需要等待,就好比灵感一样,我们是寻找不到的,只能和它不期而遇。

        艺术是需要寂寞的,但谁也不喜欢寂寞。开始和寂寞为伴往往是无奈和被动的,但当寂寞成为艺术家情感发酵的催化剂时,寂寞又是宝贵的。绵绵细雨,独坐书房,孤灯一盏,百无聊赖中,一种东西慢慢在心中酝酿、发酵,然后升腾,其实这种氛围和情绪最有利于一个人的创作,我的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大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

        艺术简历:

        吴振立,1944年生,灌云人。汉族,一级美术师。现为会员、沧浪书社执事、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博物院特聘师。 

        自学生时代就热爱书法艺术,初从二王入手,继学颜、苏、米,于明偏爱王觉斯、倪鸿宝,于清则心仪傅山、八大、金农。45岁后上溯汉魏,取其古拙静穆之境界。

        蝉联全国第六、七两届全国中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第一名。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并被中南海、艺术馆、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大学、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学书40余年,擅长、声乐。 参与编写《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参加拍摄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音像出版物的《》。2005江苏省十大书法家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冯亦吾:书法是闲事也是乐事 下一篇:冷热有度——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访谈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